标签:
《让熊猫飞》娱乐 |
分类: 【文化时评】 |
《让熊猫飞》:“中国式梦想”准纪录片
文/田金双
听到赵半狄这个名字,更多源于《功夫熊猫》背后的民间段子。可以说,如果没有2008年美国好莱坞大片《功夫熊猫》气势汹汹的来袭,就没有后来的抵制好莱坞电影“运动”,《让熊猫飞》这部儿童片很有可能插翅难飞胎死腹中。
我不知道,究竟是熊猫成就了赵半狄,还是赵半狄成全了熊猫?总之,两者珠连壁合,不可小觑,功夫着实非同小可!不过,也倒是,有人猿自然有人猿泰山,有蝙蝠自然有蝙蝠侠,熊猫古以有之,凭什么不能诞生一两个或一大群熊猫人呢?
凭心而论,就《让熊猫飞》这部片名来说,我们大可以看到姜文《让子弹飞》这一片名的风格,但就内容来说,《让熊猫飞》并非对姜文式深刻或风格的山寨、模仿或另类复制。确切地说,赵半狄的《让熊猫飞》没有固定的风格,或者说根本没有风格!换言之,没有风格其实又何尝不是一种风格?
如果说《让熊猫飞》是一部电影的话,我想,远不如说《让熊猫飞》其实是一部作品,或者说行为艺术,来得更确切。当然,这种行为艺术有别于王家卫导演诗意的风格和镜头中人文主义的荡动,亦有别于姜文式哲人式的深刻或深邃。但我们绝对不能排斥作者骨子里的真诚。
赵半狄本人说这部电影的风格很王家卫,对此,我不敢苟同。但至少,这部作品不乏贾璋柯早期纪录片的风格。譬如,很《站台》,或者说,很《小武》。甚至,我觉得,如果就该作品中的后先锋主义风格和公益爱心指数来说,绝对不比贾璋柯作品逊色。
就艺术表现形式来说,《让熊猫飞》是一部与“中国式梦想”有关的纪录片,或者说准纪录片。或者,可以肯定地说,《让熊猫飞》诞生乃至上演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关乎“中国梦想”的行为艺术。只不过,更多人看的是作秀这一表象,精神内核很少有人看破。
当然,这场行为艺术的主演其实只有一个:熊猫。还有半个:熊猫人。当然,该剧的导演和总策划人赵半狄本人担纲。
说到行为艺术,我们不能回避另一个重要的艺术大师——徐冰。1993年,旅美中国艺术家徐冰在新艺术作品《文化动物》当众予以展示,而这个行为艺术作品的主人物是由两个交配的种猪来完成的。因此,这场听上去“惊世骇俗”的行为艺术,一时之间引起了在场围观的文化人的极大兴趣。
在该行为艺术现场,北京王府井大街附近的一间屋子:一头硕大的公猪悄然地在一大片书堆里跑来跑去,对于书籍,它即不尊重也不阅读。要知道猪毕竟是猪啊,它没有类的思维,因此,这头印着英文公猪如入“无书之境”,毫不顾忌地践踏“文化”。当一头印有中文的母猪痛入它的视线时,公猪顿时找到了明确的目标,于是奋不顾身地爬到母猪的身上,尽情开始性交。
对此,我们可以将《文化动物》这部行为艺术作品理解为西方文化对中华文明的文化蚕食、精神强奸和文化围剿。
照此意义分析,我们大可以称赵半狄的“熊猫运动”系列行为艺术和《让熊猫飞》是对西方文化对中华文明蚕食的一次精神反击。
当然,这种反击不乏实验、先锋、调侃、自嘲甚至后现代主义风格,甚至更多近乎于成人式游戏(行为艺术),或者说儿童式爱心礼物(奇幻电影)。
当然,这是一场赤裸裸的策划和表演,但这场关于“熊猫”的策划不乏爱心,不失真诚。凭什么中国熊猫可以让《功夫熊猫》消费,我们国人自己不能消费?
姑且以这场行为艺术诞生的初衷不论,仅就这一行为艺术真实版本的故事结局还算玩得漂亮:两万名九零后零零后用奇思妙想的熊猫创意换来近百万元钱,在黄河边上的河南省开封县给60个孤寡老人建了一个家——一座孤老院!
古语有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相比这则千年古训,酷爱表演的“熊猫人”赵半狄这部《让熊猫飞》其实又不仅仅是一部儿童电影,更是一部与老人和临终关怀有关的作品。当然,哀民生之多坚,这部人文主义作品背后民生焦虑这一精神内核,无法说破。
更何况,仅就目前来说“养老”等“中国式梦想”或春秋白日梦,就像熊猫漂亮的黑眼圈一样,本身就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这个话题,除了行为艺术这种表达方式之外,传统意义上的电影——不忍说破,无法道破。
最后,让我们以熊猫之名,用一本正经郑重其事的语气向“中国式梦想”和幽默的行为艺术致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