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孩子》:“国学好声音”实至名归

(2013-05-21 14:06:55)
标签:

《中国孩子》

《弟子规》

娱乐

分类: 【文化时评】

《中国孩子》:“国学好声音”实至名归

 

/田金双

 

《中国孩子》:“国学好声音”实至名归

 

接触“中国孩子”这则词汇,最初源于民谣歌手、诗人周云蓬吟唱的《中国孩子》。在盲诗人周云蓬的民谣中,绝大多数孩子是沉默的、孤独的、忧伤的,每个孩子都恍若“沉默如谜的呼吸”,尤如一朵朵忧伤的花朵。

 

相比之下,儿童题材剧《中国孩子》(全称《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更多国学,更多传统,更多阳光,更正能量。

 

话说民国某年,深受王国维影响的理想主义者王大智因妻子过世,意欲效法陶渊明隐居田园的他来到兰香古镇,借用一所民宅办起了“安静学堂”。当然,这所名为“安静学堂”的义塾看起来并不安静,相反,这里有群古灵精怪的学生。王大智遂将《弟子规》融入教学和生活之中,因此上演一件件妙趣横生的学堂“趣”事。

 

不容回避的是,中国的文化最缺少国学文化,中国的孩子最缺少快乐的童年。甚至,我们可以毫不客气地说,中国文化已严重出现精神断层。

 

想必许多人都读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过私塾的鲁迅先生曾经在这篇文章中讲述过自己的童年心事,寻找曾给他童年带来过乐趣的桑葚、皂荚、蟋蟀、斑蝥、蜈蚣,还有那条传说中的美女蛇……同样,在《中国孩子》中,这群生活在古朴小镇上的孩子也是个性纯真、无拘无束的“小鲁迅”,他们可以养鸟养狗,可以公然在讲堂上和私塾先生理论“王八蛋”和“狗眼看人低”的故事,塾师王大智也可以生动地讲述“玩物丧志”的史趣。有倒是,小故事,大道理,这个塾师将《弟子规》中一句句通俗平易的劝人向善的道理巧妙地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

 

在《中国孩子》这部电视剧中,既有“之乎者也”《弟子规》、《百家姓》式的国学解读,也有孩子的咿咿呀呀和笑声,通过《三字经》、《弟子规》等启蒙故事,将良善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心中,不乏情趣。有道是:《中国孩子》,国学好声音,妙哉妙哉!

 

《中国孩子》:“国学好声音”实至名归

 

在中国启蒙教材中,《弟子规》可谓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智慧书,博大精深。《中国孩子》这一故事的精神核心更多源于《弟子规》,一个民国时代的民间私塾,一个思维开放的私塾先生,一众天真可爱的孩子……就是这群“可爱多”,妙趣横生地上演了一出出“儿童国学”版《武林外传》。

 

当然,有别于《武林外传》的是,《中国孩子》玩的绝非单纯的调侃、解嘲等风格,更多文化玩味。当然,故事中的主人公绝非神经兮兮的各色男女,而是可爱的老师和一群天真好奇的孩子。不过,也正是这些无拘无束越不无规矩的孩子,让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教育”的精神魅力所在。

 

鲁迅先生说现在的孩子没有童年。我倒觉得,现在的孩子不叫孩子,更应该叫成人,或者“小大人”。尤为可怖的是,随着屏幕上各色垃圾剧的泛化,历经耳濡目染,时下的孩子远无“童年”,过早地进入“成年礼”。

 

让传统回归传统,让孩子回归孩子;把善良还给善良,把童年还给童年。因之,《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以传统文化《弟子规》为精神蓝本,寓教于乐,且兼具“效果”和“笑果”,之所谓,小故事大情怀,实至名归,来得恰到好处。

 

一部好书,可以改变一个孩子,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乃至一个民族的命运。 好剧亦如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