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辑部故事》· 闹剧 · 切克闹

标签:
新编辑部故事乐视网 |
分类: 【文化时评】 |
《新编辑部故事》· 闹剧 · 切克闹
文/田金双
要!要!切克闹!——我承认,看《新编辑部故事》时,我最先想的是以上这则网络之语。
浮想联翩之后,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葛优那张像崔永元一样充满坏笑的老脸。不得不承认,几十年来,《编辑部的故事》中的各色人等萦绕心头,挥之不去。如今,李冬宝改行了,余德丽做广告了,只有葛玲大妈还意犹未尽地带着几个具有娱乐主义倾向和神经质气质的小朋友在那儿玩命地折腾。
《新编辑部故事》很像室内情景剧版“小崔说事”,或者说,“壹周立波秀”情景剧版。在这部节奏很快的室内情景剧中,陈好、黄海波等人在那拼命折腾,各色男女一个个神神叨叨跟踩了电门似的,在那述说自己的新时代“梦想”和“闹心事儿”。当然,这些“闹心事儿”亦和时下热点、焦点话题有关,真可谓,演员表演夸张,以调侃、解嘲、无厘头为能事。
所以,我们大可以称之为一部具有“切克闹”风格的情景剧或是都市“闹剧”。
“要!要!切克闹!”我想,如果该剧中各色演员表演再夸张一点儿,节奏再快一点儿,辅以音乐,其实整个就一HIPHOP的分支——chinked-out!怎么说呢?如果将编辑部中各色人等平时惯用的“来死狗”、“闹太套”等全新的网络流行语迭加起来的话,整个一“切克闹”!
当然,尽管就内容来说该剧看似天马行空,人物作派也多少有些荒诞不经或神经质之嫌,但整部剧浮夸的表象下其实不乏现实感。譬如,世界末日、明星炒作、幸福指数、选秀热、上市热、整形……这些时下生活也的热点和争议话题,也是《新编辑部故事》中上演的故事。其实,仔细想想,剧中人物之“疯”亦不为过,中国的老百姓,生活太多沉重,更多时候不需要“小规模的荡气回肠”,需要的更多“歇斯底里地疯”。
可惜的是,尽管该剧以针砭时弊、嘲讽现实为能事和快事,最大可能性地满意观众性感的眼球,但只是点到为止,远未深入下去。也倒是,《新编辑部故事》原来就是一部打着情景戏标题的“闹剧”,或者具有网络色彩的搞笑剧,这样的艺术杂交品种,来不得太多沉重。
纵深分析,《新编辑部故事》不乏网络化这一特征。甚至,《新编辑部故事》大可以归类为“网剧”之列。相比之下,该剧的核心受众群都多80后、90后,远非传统意义上“大叔”、“大妈”或者“大婶”级的电视受众群。
与老版相比,故事新编中就台词来说更多网络词汇和名言精句:“没办法,能力太强 到哪都引发哄抢。”“有的人很嫩,可心已老了,有的人老了,可心还嫩着”,类似的经典语录比比皆是,让人忍俊不禁。
我想,如果《新编辑故事》首轮热播时只走网络,二轮播出重心放在卫视或者电视、网络同行的话,势必大赚。很可惜,乐视网刚刚掷5000万重金买下独家网络版权,该剧便在各大卫视播出,此种情况下《新编辑故事》的口碑势必受到传统观众的影响,乃至影响到网络受众群。
换言之,当温文尔雅地品位红酒的留学归来海归派女子安妮,变身小饭局上喝二锅头的乡下妹子安红的瞬间,该剧收视率的受群众和收视率的成败早已注定。
归根到底,在本质上《新编辑故事》就是一部活生生的“闹剧”。而这部“闹剧”与80后、90后息息相关,与富有自嘲、调侃和颠覆精神的网民息息相关。
借用剧中财经编辑刘向前的话说就是:安妮总,不,安,安红,再来一瓶二锅头——要!要!切克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