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丛网友,您好!
易中天教授,无疑极杰出.很遗憾,我没有那么些从容的时间去了无牵挂地看“百家讲坛”,去听易教授,孔教授等大家的课。看起来,学习之不容易,其原因既在主观,也在客观。
我曾是赵治勋九段的粉丝——虽然并非盲目崇拜。一次赴日比赛,当时赵先生正处“棋圣,名人,本因坊”大三冠的顶峰(那时“韩国流”尚未出现),我与他握手时,他先是习惯性地伸出一只手,见我真诚而表示敬意地双手握上时,他也快速而自然地握上了另一只手。这一细节,令我感动。
赵先生的很多高见,都令人尊重。比如他说,吴清源先生的棋谱集,是棋艺宝库,他将永远学习;比如他说,职业棋手一定要以拼搏的态度从业,等等。不过,赵先生的有一种说法,我有一点疑问。
大概是因某些围棋记者在评赵先生的棋时,有类似于“赵这着不好,过分”的评语,赵感到恼火。他对此专门说道(大意),你能知道棋手是如何地殚精竭虑吗?你怎能肯定我是“过分”的呢?如果你坚持我是“过分”的,那么我们就此局面来下一盘如何?但哪一位执笔写棋评的人能下得过他呢?赵还说,正因为我深知棋手的所思所想,所以,我本人从不去评别人的棋。
与吴清源大师一样,赵先生从小(6岁)就出国学棋,身处异国的甘苦感,他人是无法想像的。唯其如此,他们的登顶,更显辉煌。
而我的疑惑是,如果每一位职业棋手,都像赵先生这样,出于充分尊重同行的目的而“从不去评别人的棋”,那么,广大的围棋爱好者,不就少了一份——1大份——精彩了吗?
评论,是社会的需要。就算社会不需要,人们还是会对任何事情进行任何评论。防人之口,甚于防川。也许,问题的关键,仍在于“度”。从这个意义说,“表达方式”,极其重要,有时候,甚至比事情的真相还重要。也可以说,“文化”,就是“表达”。顺便说说,我更愿意相信美好,愉快,而不大愿意相信“真相”。或者说,我比较喜欢将头埋在沙里,然后什么都不知道的鸵鸟,也比较喜欢井底之蛙。什么是“真相”?人吃一口饭,“真相”是他饿了吗?学生在听课,他脑子里真的在想课堂上应想的事吗?
《三国志》,《三国演义》以及《红楼梦》,里面的“真相”如何,反正我个人是无所谓的。但易教授将得精彩,我听得舒服,从“讲”中学到了东西——这与从“真相”中学到的东西相比,虽因事而异,但不都是学吗——对我来说,就足够了。而且,这对于传统文化,就是传承。
围棋也是这样。如果人们会下围棋,围棋下得好,这就是对文化的实践和贡献,于公于私都有利。即使只是知道“围棋”二字,这也为文化洪流添加了一滴。
所以,请各位在学习,工作之余,认识认识围棋吧!待我们国家更加强盛时,中华文明——包括围棋——也一定更加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