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译本“年龄是一种感觉”里多次出现的一句话,这句话出现在一个女人生命的各个转折期,第二人称,其实是一种内心独白。一本小书,很快翻完,译笔很流畅,来自于陈鲁豫。发现鲁豫这些年状态越来越好,年过半百,有少女感,眼里有光,并不结婚生子走常规线路,她说喜欢工作,工作带来满足感价值感,丰沛都是一种可控。倒是很能理解她。大多数人过的日子有它的安全感,也有它的消耗,这是某一天与一位好友聊天的感叹。人经不起过多的消耗,注意力在一件事上,很纯粹的过完一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生活是自己过的,并无定规。所以,
认知不同,不要随意去评判别人。
小书流畅、耐读,读得很快,可以重读的。像独角戏,一个人讲完自己的一生。
“看着身边的朋友一天天变老,你会留意哪些人混得还不错,哪些人日子并不如意,结果你发现大家都活得很好,你不禁怀疑莫非你才是那个人生输家”,网络时代,朋友圈文化,这也是大多数人的感慨,可事实并非如此你
无法知道外人究竟过得如何,某些时候,你看到的只是表面,只是人家的人设而已,不少人太热衷“表演”了,在乎别人眼里的那个自己,有时连自己的真实样子都忘了。
“你问了哥哥,也问了上帝,他们给你的答案都不尽人意,你于是决定,多喝水,多吃蔬菜,多运动,
你还真坚持了那么一阵子”,“你朋友的父母相继去世,也有朋友生了病,有人离婚,有人离了两次,还有人,离了三次,你生命中的那些人,有的搬了家,有的戒了酒,有的沉迷园艺,有的跑起了马拉松,有的玩起了填字游戏,不有人摇身一变,成了房东,你妈妈也去世了。”……
中年,书中不过几行字就交待过去了。也许有的只是反反复复,平淡无着,五味俱全,并不值一提,或经历变故、起落,有了不少的“你决定,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多运动”,坚持了那么一阵,你没有摇身一变,你只是在自己既定的轨道上走下去,反反复复,跌倒了再跌倒,跟别人没有什么两样。
“60岁的爱情,和从前的电光石火,激情澎湃不同,它平稳,而笃定,像远洋巨轮,缓缓而行,不可阻挡,永不沉没,谈恋爱还是要趁晚啊,你心想。”60岁时,她有了真正懂得的爱情,成了生命中稀少的亮点。
65岁,与30年未来往、心存芥蒂的闺蜜重逢,“还记得那晚咱俩唱的歌吗?女人们期望很大,女人们恐惧很多,女人们改变着方向,女人们感动着大家……那一天还下雪了吗?”三十年过去,从花样年华已到人生将暮。“你们适可而止,但也如释重负,你明白这样就挺好,并努力让自己不感到失望。但还是失望了。你决心多喝水,多吃蔬菜,多运动,你说到做到,也坚持了一阵子。”很多的感受,已无法重新再来,再来,多半是难以言说的失望。很多的失望后,你所能做的还是“决心多喝水,多吃蔬菜,多运动”,人可控的事那么少,不谈别人,连自己也并不可控。
80岁以后,生命无多,你开始书写人生的后悔:“你很后悔,对自己的身材不自信,明明那么喜欢黄油,却多年不碰牛角包;那年冬天,父亲在冰上摔了一跤,骨折,你舍不得时间和钱,路途遥远,没去看他;你后悔没有直言不讳指出对方的错误,仅仅因为那个人比你年长。有些道理你早点懂多好啊,比如年龄不等于智慧和道德。”
人后悔的常态永远是:应该更勇敢一些,应该把时间花在重要的人和事上。
“年龄只是一种感觉,你会懂的,那是一种有些事即将发生的感觉”
……
有些事即将发生的感觉。
合上书,一阵唏嘘,多数人度过不好不坏的一生,人终究不可能无悔。那些说人生无悔的人是多么虚伪啊。懂得或不懂得,似乎只是天意。你无法预见未来,但能感觉未来正向你奔涌而来。接得住接不住,日子都要往下过的。
作者用一本书完成了一次告别。旁观者用一本书的距离,在别人的人生里走了一遍,它只是薄薄一册书。
艺联影展,去看“城南旧事”,拍于83年的片,过去40年了,重映,毫不过时,英子还是邻家女孩俏模样,依然亲切。林海音的作品旁白还响在耳边。“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来,缓慢愉悦的铃声,童年重新降临。”
镜头移过,思绪重新降临。
那时张丰毅还年轻,看得出好演员的潜质。郑正遥演的宋妈,恰到好处;张闽演的疯女,清秀深情。英子,自不必说。胡同里的水井,木门,四合院,花架,童谣,和我心爱的黑白港台版本“城南旧事”如出一辙。一部作品温暖了我的童年和中年,简简单单,岁月流逝。“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弘一法师说,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很多东西在记忆里彼此交汇,如一条小溪缓缓流向大江大河。
结尾是,英子的父亲去世,她说:爸爸的花儿落了,我的童年随之而去。
散场后,拿了一张英子的海报,暮色中归家。那个影片中的英子,已53岁了,也是70后。英子在变老,我也在变老,而“城南旧事”依然一读再读,一看再看,常看常新。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隔一周,再去看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看过两三遍的电影,未进影院看过。看完感慨,好片还是需要进影院看的,背景、画面、音乐、微表情,只有在影院里才会纤毫毕现。那是导演的力度,也是演员的力度,经得起细看。这才是电影的本质。
道路和音乐,在影院里分明起来。长长的路,上坡,下坡,弯道,背影,“人生步履不停,总是迟一步”。这不就是人生吗?母亲不满意小儿子的婚姻,父亲不满意小儿子的职业,而他们满意的大儿子,能子承父业的大儿子,却因为救人失去了生命,短暂的人生定格成桌上的一张照片。母亲在扫墓时说:这是怎么回事,我没做过坏事啊……人生,常常有一种欠缺和遗憾,无时不在。父亲至死没能和小儿子去看一场球赛,母亲至死没有坐上儿子开的车,那都像是说说而已,当时总想不是什么急事,总有机会的。时间,从不等人。就像那个浴室的地砖,女婿说了几次要修,可是每每拖家携口来吃了现成饭,就很快离开。都是小事,谁也不当回事,都是说说而已。总是迟了一步……故事的呈现,并没有怨言,只有老父亲和老母亲的行走,背影,自言自语,只可意会……片中的父亲走了,而与父亲“讧”了一辈子的母亲,在父亲离开后很快离去。人生,有些无解的难题,终究随着生命一同归于尘土,并没有解决,或者它不是一个问题,只是人生本身的瑕疵,它会一直存在。
和“城南旧事”一样,电影也只是娓娓道来,只是呈现。娓娓道来是个久违的名词,用一场电影的时间。艺术,从来是一种定格。急不来的。
人生,也不过一次次的别离。与自己,与别人。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