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澳门的小巷人家

(2025-03-04 09:37:11)
            是第三次去澳门,二月中下旬。距上一次到澳门已过去十来年了,上一次是带着父母同行的。再上一次,是独自第一次出境,那时的澳门,给我新奇的感受,记得自己年轻的心境。彼时的自己和此刻的自己,已隔着长长的一段岁月。
            总是有些想念一个地方了,才要去的。现在方便多了,算了一下自助出关入关的时间,不过十分钟左右。世事在变,快捷是最明显的标志。
            澳门和香港,给人感觉不一样,澳门有一股旧式颓废的气质,香港给人一种活力和朝气,同样是弹丸小城,这是什么原因。
            比起十多年前,新马路议事厅广场已是人挨人了。看了一眼,远远绕过去。隔一条街的医士街小巷,无人注意,清静多了。澳门的好,就是这种小巷人家,散布各个角落。小巷转弯有家粥铺子,开了四十余年,点了招牌白粥和萝卜糕,加一只小小卤蛋,这是澳门第一口,平顺温润。滚粥怡人养胃,抬眼,对面是居民楼,裁缝店,水果铺,药铺子,巷里人家,一眼一眼,好看的。一口粥一口萝卜糕,不急。
            小巷往上走,可以走到岗顶。喜欢这块清静之地,没什么游客的。这里有一家教会学院和一家以私人命名的图书馆,爱极这间图书馆的前庭后院,前庭置数株鸡蛋花树,鸡蛋花7月才开花,是佛教里的“五树六花”之一。后院置一株参天朴树,数株棕榈,亭台水榭错落,斯文在兹。图书馆建筑本身就是看点,小而美。
            对澳门印象最好的一点是,图书馆是对任何公众开放的,是不是本地人无关,来看书来参观的都欢迎,无需预约登记什么的。即便这样,人也不多。二楼是书籍阅览室,因为是路过,看厚本书不太可能,选了一本画册,坐窗边翻看,序言标题:礼物细致地打开。书作者是一位台湾女人,53岁才开始画画,出版的一本兰花画册,一生种 兰爱兰,到老开始画兰,人生开始一件事真的不要怕晚,晚了通常只是惰性的借口……窗边座,读书观景,心情别致。三楼是杂志和澳门历史旅游类书藉,门外有露台可休憩。在三楼翻了半本有关澳门的LP,这一小时两小时,不就是旅行吗?图书馆里看树,看书,看园子,看建筑,心情佳美。停下来,是个人的旅行方式。
            岗顶剧院边有旧教堂,教堂外小广场,坡道上下,露天椅座不少。澳门随处可见的靠背椅,古榕树下,窗边,图书馆庭院,可观看可停歇的地方必有靠背椅,而且数量不少。这一点,内地是少见的。对人的尊重,在公共设施的设置和开放度上。澳门教堂不少,可以随时进去坐坐,有无宗教信仰没有关系,看看建筑,感受静宓氛围是极好的。教堂和小庙处处可见,好像各路神仙都在,有一种信仰的百花齐放,置身其间毫不拘泥,这是另一话了。
            坡下一间咖啡馆,对面是居民楼,居室有小阳台,阳台有人家种的花、晒的衣。咖啡意外好喝,近黄昏了。隐入城市背面,小街道是静的。坡道上有人家。日影西斜。走走停停的好。
            步行去博物馆,博物馆墙砖上写着“天无私覆,地无私藏,日月无私照。”澳门博物馆无需预约,周二免费,平时收费,价格也不贵,倒觉得这样很好。随时去,都没有被拒之门外的可能性,很是方便。博物馆藏品并不多,但综合氛围还行,印象深的是一尊十五世纪的圣母与圣婴像,很拙朴家常的表情,如世间母子,那家常打动了我,端视良久。博物馆有天台,四面八方的开阔,在天台上坐了半小时,逢日落时分,那几日,雾霾重,从北到南,一路雾蒙蒙,心上像蒙了一层灰,倒是无可奈何的。喝着手里的咖啡,度过一个别城的黄昏,并无思绪。时间是什么?一天过了,一年过了,数十年过了,看不见摸不着。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意思吧。
            晚上,在小巷里穿梭,四处走走,迷路的快乐,蛮喜欢澳门小街巷的,这是属于澳门的乐趣。澳门茶餐厅太多, 一间挨一间,没必要打卡的,看眼缘吧。进一家看上去顺眼的茶餐厅,要关门了,才六点,东西卖完就关门,余了一只沙翁一只蛋挞,阿姨只让付一只沙翁的钱,蛋挞送我,附赠一杯红茶,让我吃完再走。老式茶餐厅,旧港澳遗风,一开就是几十年的那类。不必看推荐,凭直觉吧。信息太多,容易让人丧失直觉,这是悲哀的事,自己作主的事,为什么拱手让给别人告诉你?
           夜呣斜巷到红窗门街的一条下坡巷,里弄人家的入口都有意思,照例有小小土地神看守,出入平安的意思。一间报社,小巷转角处,两层小楼,旧式工作间的样子,可以想像当年纸媒的辉煌和马不停蹄的活力;一间马来西亚面包铺,一元一只的纯口面包居然味正,偶遇从来比刻意来得惊喜。
            小巷街灯亮起来了,喜欢澳门的街灯和店招,店招牌的字体也没有统一化,各显神通,任意东西,有活泼气。地砖、墙砖也有一种老派的古雅,如果留心,看看这些不起眼,都是很有意思的,斯文余味,有电影画面感。巷子里有露天牛杂摊点,很多人排队,澳门特色小吃。街灯、老房子,窄巷,成就了夜色苍茫,让我走走停停。澳门的街巷是适合乱走的,打卡是一种干扰。晚上,睡不着,透过酒店窗户往外看,澳门城有些旧,有些颓废。夜深沉,一座老去的城市,听粤曲“分飞燕”是适合的。
            大三巴人多时不堪一看,清晨无人时走走却不错的,附近的几条小巷,坡道皆美,那种好,是要无人时看的。换个时段,感受完全不一样。圣方济各巷,一个大下坡,坡边开满凌霄花,清晨街灯昏黄,街巷还未醒来,朦胧的好。
            天未亮, 转角巷口露天早点摊出来了,卖的各式粥品,加牛肉或海鲜生烫,刚煮好,腾腾冒热气,早上来一碗,补充体力。营地市街的早市也开了,上上下下三四层,有开了几十年的早市餐铺,记得第一次来澳门就去喝了瓦煲咖啡的,火煮咖啡有碳焦味,很香的,那是对咖啡特别迷恋的阶段,那家咖啡还在开着,破破旧旧的小摊,几个瓦罐黑漆漆的,好多年了。
            早起的人,乐趣无穷。
            搭上早间巴士去氹仔岛,喜欢官也街附近的小巷。每来,都要去走走。从益隆炮竹厂旧址附近一路走过去,小街巷好迷人啊,清静嘉美,就是这条小巷,就值得来趟澳门,可它并不是景点。早间一个人都没有,街道只容一辆公交车通过。巷名都好听,素啤古街,飞能便度街,胡琴巷,街边置数数百年的假菩提树,十八世纪时大量种植,为啥叫“假菩提树”,很好奇。很有意思的是,这一条小街,走几步,就是一个小庙,各式小庙,医灵庙,观音庙,只是方寸之间,有名的无名的,供着各路神仙,一家小烧烤店面前供着门口土地神,只有一只神龛,插几柱香,门是关的,神在门外守着,有一种憨态可掬,家常亲切。观音庙也是小的,门前放盆金桔,小庙可亲,跟小街是融洽的,毫不突兀,只管一方小天地,自成一统的感觉。能力有限,却又无限,多么好。还有露天神位,也只是搭一只旧篷子,不知供的哪路神仙,路过远远拜一拜,心平气和,像一个祈祷,无关神明,不过是心理安慰,让人内心安宁的一种法门。记得澳门博物馆展出的一只清代土地神龛砖雕,夕阳西下,玻璃顶光线淡淡落下,照在小小神龛上,那一刻宛如神迹。多样并存是好的,心神知泼、百花齐放的意思。想起李安的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派”心里是有各路神明的,毫不拘泥固化,或者说只是他自己内心的一种敬畏一种信念,无关神明的……慢慢踱步到官也街,官也街这些年名气大了,反倒普通了。餐厅不少,去角落一家不知名的茶餐厅点杯咖啡小憩,听听邻里老居民阿伯阿妈的早餐闲话,听不懂的,像背景音乐一样听就好,咖啡也有了伴奏,不知名有不知名的好,邻里生意,倒是始终如一的。澳门真不需要打卡,那家有名的安德鲁蛋挞在官也街也开了店,早间刚开门,路过买一只,没觉得有何惊艳。有些时候,名气只是名气。小街尽头是天后庙,算是大的了,比起内地的那些宏大庙宇,依然是毫不起眼的小。
           嘉模巷的一间圣善学校,学生正在做操,墙上写着校训“开心,爱心,希望,信心“,“礼仪廉耻”,多么简洁明了,几个字就够了。能达到这些,就是正常教育,很多教育早已偏离了正常,连礼仪廉耻都没有了,还奢谈什么教育呢?路过氹仔中葡学校,朗朗书声,也记得昨天路过新马路附近的小学、中学,澳门的学生去内地读书的也不少,看榜上写着学生考入清华大学,中医药大学,中山大学什么的,世事在变。澳门随处走走,小街小巷,到处是茶餐厅,到处是学校,到处是小庙,教育,信仰,饮食,这几样弄好理清,大概人生就不会太差,对不?
            一间广兴隆蚝油蝦酱,百年老字号,也就一个间旧屋子,手写的产品目录,说是目录,也不过两三样品种,却做了上百年。再过去是北帝庙,位置是嘉妹前地。澳门的街区名,有一种活泼泼,让人发笑的意思。比如米糙巷,疯堂斜街,洗衣匠园,鹅眉巷,十月初五街……再走,是一间始于1965年的瓦煲煮咖啡。
           澳门的小,澳门的老,虽已平常,也好像有一种天长地久。人在老去,一座城也在老去。“一朵玫瑰正马不停蹄地成为另一朵玫瑰,你是云,是海,是忘却,你也是你曾失去的每一个自己。”博尔赫斯的诗如是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