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电影爱聊电影。也许借电影,聊人生才是底色吧。
“哪咤”那场我提前退场,抱歉,人太多,空气闷是一个原因,可能我没有GET到那个点,不喜这种过多技术的动画片,更喜欢皮克斯那类充满想像和人文关怀的动画片,比如“寻梦环游记”那类的,当然还有宫崎峻系列的“龙猫”,想像力和人文关怀皆备,我个人更偏爱。可是“哪咤”那么多人说好,总有它的道理,只是我个人没有感受到,可能是个人的喜好偏差,与电影好坏无关。
“花样年华”重映,也去看了,就如当年“甜蜜蜜”重映一样的道理,好片重映,如同节日。2001年的片,2001年,我二十来岁,好年轻啊。那时看,未必懂,被旗袍和优雅那些表面所吸引,被男女之间的情感纠葛所吸引,如今再看,却看到了寂寞。一转身的寂寞,人群中的寂寞,与感情无关的寂寞,那是一个宿命的话题。看到打麻将的人群中,张曼玉一转身一低眉,我落泪了。音乐一如继往地喜欢,听到熟悉的曲调,就回到了那个时代,好像一座桥梁,回不去了,可是我们在一部电影的时长里还是回到那个时代,回到我们的花样年华。电影,不过是延长生命的。电影里出现的吴哥窟,初看片时,我并未去过,去时已是2010年前后,吴哥窟至今仍是我生命中的一个梦境,有些不真实的感受,我到过吗?可分明记得那里的每一个细节,那里的每一道断壁残塬,每道光线,每一张石刻的笑脸,记得当时内心的震憾。
家卫导演是厉害的,2024年初的“繁花”再次印证了他的一如继往。人这一辈子,有交得出手的作品,不是容易的事,能经得起时间,炉火纯青,更是不易的事。那也是张曼玉的花样年华,一直是喜欢她的,“甜蜜蜜”里的她,“滚滚红尘”里的她,“宋氏三姐妹”中的她,她的每部片,我都喜欢,那种微妙,那种拿捏,那种分寸,高手过招。那些片,是她的好时光,也是林青霞、黎明、梁朝伟的好时光,。“甜蜜蜜”拍得真好啊,至今我认为那是一个空前绝后,张曼玉在其中有上佳的表现,丝毫不逊色于“花样年华”。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花样年华,已过去的,正经历的,终究会成为过去的。花样年华同样是属于一个时代的,怀念那些文化生活空前活跃的时代,看得到活力和光芒,一切好像都可以重新开始,那一股子初生牛犊的新鲜冲劲儿。那就是花样年华的时代,也是繁花的时代。我们真正怀念的时代。
前段看了HBO剧集“东城梦魇”,聊聊凯特·温斯莱特,蛮喜欢她的了。当初看“泰坦尼克号“,并不够喜欢她,那种宏大制作淹没了她。可是到影片“革命之路”,她步入中年了,火候力道到了,表现力完全不一样。再到“东城梦魇”,她步入了后中年,那种架驭,中老年人的一地鸡毛,却又得一如继往活下去的演绎层次分明、力道绵密,大女主出来了。跟那个科恩嫂麦克多蒙德一样,有了一张木刻样的脸,那样的脸已谈不上好不好看,就是耐看,比起年轻时的满脸胶原蛋白,这时的她,才有一种生发出来的魅力。“东城梦魇”和“奥丽芙·基特里奇”
一样,是HBO的片,几集片场,有电影的质感。音乐、画面、表现力上佳。就像春节吃了油腻,看了过多正能量狂轰乱炸的片后,看到此剧集,终于松了一口气,这才是一把菜苔。恰到好处,感觉人又落地了。
看到一些好,总是给人信心的。好片,没有太过正确,太过幸福,太对的东西,过多的展示幸福和正能量对别人是一种伤害,因为分寸感不好。好片同样不带审判,审判在每个人心中;好片也没有习气,如同那些公号体文字一样,字里行间的习气让人时时不适。好的片,无关题材,怎么说呢,举个例子,俄罗斯散文式电影“士兵的一天”,那么简单的片,什么正确和宏大都没有,却是一个高明的角度,沁人心脾的好。再来说,小津的片,如“东京家族”,“晚春”,“茶泡饭滋味”……画面总是停留在餐桌茶桌上,吃饭喝酒,那种酸甜苦辣一样不少。家人离世后,可以只拍了一个背影,坐着默默喝一口茶,对路过的邻居淡淡说一句:日子有点长呢。用微小说着大话题,经历生离死别后,一切依然如故,不然又怎么办。这也是阿加莎“心之罪”系列的命题,即使是离家一段时间,想了很多,可回来一切如故,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没有重新开始也没有离开轨道,一切依然如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