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敬往事它不可留

(2024-10-14 10:34:51)
            看完影片“刺猥”,有点后劲,虽然从心里并没觉得是自己喜欢的片,主题不错,个人感觉剧本有点单薄,拍法还可更厚重自然些,但蛮喜欢葛优的,他真成了葛大爷了。被打动的是最后一个镜头,茫茫大海,两个人一先一后,游向远方,天苍苍……导演顾长卫本是摄影出身,镜头感不错。片尾曲很棒,竹笛、吉他、大提琴混音,“烈酒一口入喉,敬往事它不可留 ,三餐不过斗米,何事向梦里求”,屏幕打出一行字:愿你从此,不被万事万物卡住。影片里,人人都被生活卡住,气喘吁吁。现实生活中,也一样, 人人都可能被卡住,不是被这样卡住就是被那样卡住,这就是人生。歌曲唱出来,有一种荡气回肠,另有侠气,这种侠气,听“沧海一声笑”时有,听“爱江山更爱美人”时有,天地驰骋纵横,如苏轼的“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站到高处,行到阔处,上下五千年的吐气如兰,如恒河沙般的微尘众。
            因片尾曲,听完不过瘾,打开网易云,单曲循环听了好久,有人评价葛优的声音还留着当年他演“编辑部的故事”里李东宝的味道,但没人看“人间指南”了,出版行业已江河日下。时代就是这样子,一浪接一浪,时过境迁,“出了这个门啊,再没回头”,片尾曲如是唱到。人们依然被卡住,依然要烦忧,可生活到底需要一种侠,仗剑走天涯的理想,“莫听穿林打竹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保留心底的某种侠气,它是生活的希望呀。
             我很少感受到人群中的那种侠气了,好像大家越来越一样,说一样的话,关注一样的东西,观点越来越平庸,多想一点就觉得不正常。现在与人交往并不多,对自己有失望,对另一些人和事也有失望。说实话,那种真潇洒的人,表里如一的人;那种内心笃定,以自己的方式过完一生,丝毫不内耗的人,已很少看到了。大家好像不知不觉中被驯化了,不敢说不敢想不敢做,寻求安全感。事实是,只有在一个真正有安全感的环境里,才不会特意寻找安全感,真正的好是如鱼得水无知无觉的存在。怕失去时,其实安全感已不复存在,或说人会变得麻木,再也没有隐形的翅膀,这到底是悲哀的事。
            这种“侠”,与武侠无关,与聪明炫技无关,只是一种鲜活和生猛,像活的水沽沽来,从语言到氛围皆有,比如鲜活的文字,随便说说,从胡兰成的“今生今世”到金宇澄的“繁花”,还有知名度并不大的何大草的“拳”,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侠”……只可意会。不知为何,现在流行的那种正能量文字,是没有“侠”的,扑面而来的只有呆板和固化,一种大而空……还有,人与人之间可以拍案而起争论某个话题,结束后又可称兄道弟,毫无芥蒂,不用猜度,无拘无束的侠,也不复存在。用一件事说“侠”,2001年前后,我去北京出差,遇一位当时的媒体人,40来岁的中年女人,饭毕夹一支烟,说得高兴了蹲在椅子上接着讲,她的声音和姿态都很放松,言缓意深,吐字清晰,言语洋溢富有感染力。记得她当时说我讲话语速有点快,要慢慢说,她一口气给我推荐了好几个文字深度相当不错的写作者,日后对我帮助很大,毫无目的。过去很多年,我都记得她的姿态,是真潇洒,坦坦荡荡,直话直说,但真的为对方着想,无目的帮助人,不会让你有不适。举止中有一种侠。那个年代从事文字工作的人,潇洒的多,我也遇到过不少,影响很大,惭愧得很,现在早就失了那种氛围,那样的人也随着时间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所谓聪明或说精明或自以为是的人。侠气的,还有YN,她的笔名名气很大,并不想提,我一直叫她那个很少为人知的真名。第一次见面,我去北京组稿,住一家胡同四合院酒店,她正要出差,拖着箱子来见我,个子高高,笑容坦荡,记得四合院的秋光一如她的明媚,我们好像一见如故,聊得开心,她也欣赏我这类的,每次到京她都请我吃饭,还带我去当时很火的藏酷酒吧玩,写稿子从不问稿费高低。她做什么都真诚放松,与人交往也如此。她大学期间走完国内大部分地方,工作以后开始走世界,成了世界级的行者,走得很远,影响力很大。她四十岁以后才结婚生女,小孩也棒,从心底认为她配得起那种福。她身上有一种侠气,行事大气,少有女人具备。这种侠,往深里讲,就是一种真实,为人表里如一,敢说敢做,一生都在行动。
            再回过来说说顾长卫的片,他依然是一个有理想化因子的导演,最早看他的片是“孔雀”,我个人很偏爱,列入了重看的片单,好几年没重看了,不知再看还有无当初的感受。第二部看的是“立春”,知道它的表达,但电影本身不算太喜欢。这部“刺猥”也类似于“立春”,主题是一系列的。电影就该是这样百花齐放,发不同的声音,影院里充斥娱乐片、政治片或科幻片,有些看完心里堵得慌,或者看得生气,也不知生气什么。所以,也要允许这类片的存在,那是另一表达,虽然我认为表达的细节还可以再思考,但苛求好像不应该。葛优老了,顾长卫也老了,他们都已67岁,还能这样去表达,本身也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那一代人都在老去。我们也在老去,20年前,看“孔雀”时,我还年轻;看“刺猥”时,已步入后中年,人生早已五味纷呈。
            正巧,前几天看了“十三邀”林小英谈教育的那期话题,也许教育这样的话题永远是关注点。记得林小英谈到:良好的教育就是为自己寻一个平衡点,用自己的方式过好自己的一生。每个人都应该找自己的平衡点,可以羡慕别人但不要自卑,回过头来安安静静做自己。现在出现的问题是,时代容易褒奖单一特点,喜欢树一个样板,比如需要口若悬河的人、情商一定要高,认为单一价值就是一切,如果你碰巧是个害羞、不喜欢表达的人,就变成了缺点。其实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本土或说地域特色,不能丢失本性,总是去学别人,学自己本性不具备的东西,学着学着,好东西学不来,自己的东西又丢了……一草一木都显得自由、自信,这样的境界多么好,这才是该有的样子。正如十三邀里的一句话:当我们知道什么是对的,但是在另一条路上越走越远。
           谈论改变不了什么,一如电影改变不了什么,但谈出来,总比众口一辞,只有一种声音要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迟桂花
后一篇:表达方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