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地铁,点了三两小菜,拎去父母家,提前告诉他们天热不要做饭。到达后,动手做了一只丝瓜鸡蛋汤,一人一小碗,分装好。坐下吃饭,粉丝蒜蓉蒸虾,剁椒蒸鱼块,炒香干,菜很对妈胃口,丝瓜汤清淡,他们吃得开心。一顿饭能得大家开心,就值得。家常连锁小菜馆,有不少蒸菜,很适合老人,看得见的好。离他们住的位置也不远,可以堂食。告诉妈,可以散步过去,吃个饭再回,老人不能总呆在家里,要多出门走动,步行可抵,也适合他们。偶尔换换口味,生活嘛,总在调节,不能一成不变。其实倒发现上海那边,有不少社区食堂,卫生方便,某种意义上,像一个老人的社交场合,步行过去,吃吃饭讲讲话,也蛮不错的。这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志,会关照老人而不是只顾迎合年轻人。不是每个老人都爱广场舞都爱凑热闹,但没有人不需要交流。
前些时,听了一集圆桌派关于照护的话题,就是家有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陪伴照护的问题,话题围绕北大教授胡泳花数年时间照护失忆老母亲展开。谈得很不错,印象最深的是胡泳提到外界对他照护行为的不同反应。一位护理业的从业人员评价他的行为:照护失忆母亲的工作可以让专业人士去做,他应该把这些时间用在科研教学上,人生更有价值。在这种认知里,认为照护是比科研低级的事;另一位年轻人的评价非常之好,他说,专业照护和亲人的陪伴是两个不同群体,他非常理解胡泳照顾父母的行为。他说,枯萎不比希望更不重要。十年陪伴老母亲,不比搞科研的价值感差……这位年轻人思考如此有深度,令人感动,看到希望。个人倒是理解胡泳的行为,但就像他自己所说,也是有前提条件的,他因为是大学教授,不坐班,时间比较自由,家里还请了24小时保姆,相当于他和保姆共同照护一个人,虽然以他为主,但家里还有兄弟姐妹分担。他的条件很多人达不到。但承担这个事情本身,跟条件没直接的关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取决于个人的价值观和责任心……这个话题引出的关于老龄社会,关于阿尔兹海默症的话题,从个人推到社会,本身也是有意义的。没有亲历是没有发言权的。因为父母年岁已高,我听这样的话题倒是有感触,是的,枯萎也是重要的。每个人和家庭都会面临这样的事。个人的行为,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探索和推动。
再度想起项飙的“把自己作为方法”,不讲大而空的东西。
去一家书店,楼中店,大约十平米空间,三四个年轻人做的一家出版加书店,连前店后厂都谈不上,一小块摆书,一小块办公,一览无余。在小书店呆了半小时,买了三本书,其中一本是他们自己出版的书。在选书的过程中,听到他们在电话里跟作者或是策划人聊书稿推广类话题,谈得很细,落到书稿中的一句话一个段落,很久未听人谈文字选题类话题,好像一个久远的氛围,字字句句只觉亲切。时世艰难,还有人在文字这块边缘土地上推进,本就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每一步都是难的。心底只有祝愿。而我买书,只能算是微不足道的支持。后来的一段时间,我都在看买来的三本书,居然本本不错,小角度,饱满而落地,瞬间就明白了他们做书选书的标准。
保华街,南京路,美术馆,街角咖啡馆,有非常好的街市景观。喜欢美术馆的建筑,那家美术馆的卫生间是阳光灿烂的,一直觉得卫生间有阳光令人心情愉悦。隔壁汉润里的里弄,已整体搬迁,这个里弄的位置真好,不知搬走的人们会不会怀念从前,一推开门就是邻里街坊,一走出去可以有晒太阳的广场,最繁华的路段散散步就可到达,再走些路可以抵江滩,都是溜个弯的距离。一定会不习惯吧,那种电梯房是比不了这些街区的,高楼住宅对于老人们来说,是一种隔断和封闭,其实是不利身心健康的。
坐在街角咖啡馆,点杯咖啡,看流动街景比看手机有意思多了:1路公汽过去,24路公汽过去。1路经胜利街,三阳路,一元路,六合路,黄兴路,大智路,南京路,江汉路,六渡桥……都是武汉老街区,冯翔的武汉方言歌里唱着:六渡桥不见了……;24路途经惠济路,解放公园,一元路,江汉路,民意四路,武胜路,琴台,钟家村……它们路过这个城市过往今生,那些有历史感的街区,线路没变,城市变了。车经过窄街,有电影画面的效果,梧桐、老建筑掩映其间,一切都在流淌。多爱看老建筑啊,它们会话话。近百年的建筑大孚银行旧址,现改成了城市图书馆,前些年这里曾是武汉物外书店分店。记得2019年一个冻雨天,温度骤降,有轻微感冒,裹着厚厚的披肩,来书店看书喝热茶。窗外欲雪,美术馆广场边,电车缓缓过,一直记得这美丽的画面。一个月后,疫情来了,后来的几年都可以称为非常时期,能过来的人都应算幸存者,那些隐形的身心后遗症还不知有多少,很多我们只是不知道也看不见,并不代表它不存在。秋冬季,美术馆广场有金黄的银杏,有老人靠着美术馆廊柱晒太阳,好像一种城市背景,是安定是互补。秋天,我也喜欢看完展,去书店边晒晒太阳,美术馆,书店,老房子,种种不变。可惜的是,疫情后,书店关闭,变为市民图书馆后,书和氛围大不如从前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坐在街角咖啡馆,一直在看窗外,脑子里天马行空。喜欢街角,喜欢四通八达的小马路。这是一块丰富的地方,它的每一栋建筑都在诉说过往、现在和将来。对面,开了时间不长时间的店又在转租,有些店给人的感觉就是临时的,看第一眼的直觉是开不久。事实证明,果然。大环境有影响,但个人开店的初衷也是快餐思维吧,沉不下心来做事,感觉一种敷衍。现在整体大环境的浮燥气,影响到每个人,影响到每一个小生意大生意的人。个人心态又在反作用于整体氛围。没有人能例外的。局外人也是局内人,加缪的“局外人“和“鼠疫”说尽了一些世间事,书里书外,我们又懂得多少呢,不好说的,想再读一遍加缪。芥川龙之介说“有时人生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木心文学回忆录里也提过这句话。大概也是这种心情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