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很久的阴雨天,心情低沉也正常。周六傍晚雨停了,到江边走一走。水涨了,漫过台阶,穿着雨鞋,玩了一会水。漫天晚霞,把人整个儿染成了金色,渐变,绯红,嫣红,绛紫,鸽灰……站在水里,看个饱。水边的孩子们依然在欢笑。自然和孩子的笑脸,总是人间的岁月静好。
第二天清晨,因为大雨过后,公园关闭,折转跑上长江大桥。长江大桥隔数年走一趟,每一趟好像都是随机。记得第一趟走觉得真远啊,鼓足勇气才能走过去。而今,再走,不在话下,只觉气息通畅,轻轻松松。从桥上望下去,江滩人行如蚁。人生如蚁美如神,可不是如此吗?站得高才望得远。大事化了小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那些关于人生关于境界的句子前人早都说过了,可我们真正领悟常常已是人到中年。
很快就达桥的另一头,从电视塔边的小道折下汉阳江滩,江水隔天又涨了不少,对岸可望黄鹤楼,抬头可望大桥的火车道,绿皮火车通过大桥是缓慢的,车上的人都在向外看,窗里窗外都是彼此的风景。一个迷恋火车的人,看火车是人生的一大癖好。从桥上到桥下,从俯视到仰视,桥上的行人也如蚁,换个视角,彼此都成蚁,多么有意思。
这个清晨,是饱满的。汉阳这个地方,好像很少专程过来,这里总像武汉的边缘地带,容易被略过。记得读大学时,倒是常来的,因为一要好的同学住汉阳腰路堤,周末喜欢去她家玩。她妈妈煨的藕汤很好喝,记得她家门口总搁着一个大铫子(汤罐),煨着汤,冒热气。那是老武汉人的生活方式,有汤才有家,吃饭缺不了一碗汤。我清晰地记得三十多年前汤的味道,人的味蕾骗不了人的。她是我们那个年代少有的独女,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很受宠的样子。可惜的是,父亲在她读大学时就去世了。
风雨日,扑天盖地的雨,天地笼罩一层灰雾,密不透风。看雨听雨,读龙应台。
龙应台在书里思考时间是什么,思考“圣经”里的“有时”: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物都有定时。生有时,死有时……哭有时,笑有时。哀恸有时,跳舞有时……寻找有时,失落有时。静默有时,言语有时……她这样写到自己的理解:“天下万物都是同时存在的,你的出生和你父母的迈向死亡,是同时存在的,你的青春和你的衰老、凋零,是同时存在的,你的衰老、凋零和孩子的如花般狂野盛放,是同时存在的。你的现在,过去和未来,是同时存在的。如同一条河,上游出山的水和下游入海的水,是同时存在的。因为都是你,所以你就会自然地明白,要怎么对待此生,上一代,下一代,你自己,就是那相生相灭的流动的河水,水上的月光,月光里的风。那么,何必要迟疑呢,每一寸时光,都让它润物细无声吧……”这段话我默读了多遍。人到中年,我们对待时间,也有自己的大哉问。谁能说自己懂得呢?我对“有时“的理解跟她不一样,但并不妨碍我懂得她的理解。
而那个有名的梭罗,选择在瓦尔登湖畔隐居,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理解:“我走进森林,因为要用心地活,要与生命的本质面对面,我要知道我是否可以从生命中看到什么,而不是在死的时候,发现自己根本没活过。我不想过不是生命的日子,因为生命太珍贵了,除非万不得已,我也不愿意随便算了吧,我要深刻地去活,吸尽生命的骨髓,要过结结实实,斯巴达式的生活,排除所有非本质的事情,我要彻底地剪除芜杂,把生命逼到死角,削到见骨……”梭罗把自己推向了一个极至,像一种行为艺术,他在自己的纬度理解了生命和时间。
最喜欢龙应台与一位科学家朋友的对话。它某种程度上更接近于我的理解。龙应台对科学家讲到湖畔的梭罗,说你整天呆在实验室,你觉得你和生命面对面了吗?科学家朋友淡淡回答:我的实验室就是我的湖滨啊。龙不甘心继续追问:你整天做实验,没有时间去想其他事情,你的生命里根本没有湖滨啊。科学家朋友停顿了一会,这样回答这个文科脑袋的疑惑:你读过一行禅师吗?他说过这样的话:洗碗的时候,知道自己在洗。碗。剥桔子时,知道自己在剥。橘子。走路的时候,知道自己在走。路。每一滴水在手指之间滴落,每一丝橘皮的香刹那间溅出。每一次脚跟走在土上感觉到土地湿润和柔软,你都要全方位去感知,观照。这种全方位的感知观照,我在我的实验室里都感受到了,你觉得我是不是和生命面对面了?……”科学家的这般回答,真的是我听过的最好的关于生命的解答。没有偏激,只有按自己的理解去体会一些事,不牵强不附会不追寻,有自己的逻辑。那是一种沉着稳定。每个人的湖滨是不一样的。大凡我们对生命带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时,就不会轻易下结论,不会想到去参照别人。而是把自己作为方法,不停止思考。
雨还在下,依然扑天盖地。密不透风。今年雨水特别多。心思却因为文字而明朗起来。我喜欢看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不喜欢看结论,喜欢人家探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思考。所以,还是喜欢老派的写作方式,有来处有经过,没有断章取义,胡乱下结论,对未来依然是开放式的,这种开放,跟短平快的写作方式有巨大差异。我自己吧,读到好书时的感受,是心平气和,而读到不好的东西,是心浮气燥。梅雨天,心情不畅时,找一本喜欢的书重读,可能是最有效的方式。细水长流里才有服服贴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