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只此青绿

(2024-03-28 10:11:57)
            春天尹始时,看看花市,发现芍药提前上市了,硕大一朵,美得很;蝴蝶洋牡丹花型别致,白色很美。花期长,花束姿态错落美,败相不难看。败相不难看,很难得的。花和人,皆如此。康乃馨呆板,但蝴蝶康乃馨却灵动,以粉色为佳。有一个花摊的花多且别致,不讲价,以束买,老板懒得多话。转来转去,还是他们家的花好,新鲜别致,量足,不用多言的好。彼此省时省事。
            雾雨天,去了趟东湖绿道,那是樱花季前,人少。东湖和西湖的差别,是东湖需要特地去,西湖却是山水间,公交步行可至,兴之所致,随走随折转,自然更喜欢西湖,山水街市茶舍咖啡餐厅书店博物馆,彼此呼应,可走可歇,任意西东。东湖则像是圈起来的景点,有点敬而远之。杭州是个好地方,名不虚传。春天时,我总是想去趟杭州的,没有目的,随意走走,好像怀抱了一个春天。这就像什么呢,比较喜欢江浙,苏州,上海,杭州,都是可方便抵达,三两天,随去随回,像探访老友,舒心自在,不需腾出大块时间。云南也好的,可惜山高路远的,不日常。难以成为日常的东西,在我,去过就好,再去总得劳神费力特地去,有一种隔。
            春天的蒜苗好吃,随便炒炒就好吃,也好像一种家常,只此青绿。
            金宇澄先生“繁花”里讲:“春游等于一块起司蛋糕,味道浓,可以慢慢吃。尤其坐慢车,最佳选择;人少,时间慢,窗外风景慢,心情适;春天短,蛋糕小,层次多,味道厚,因此慢慢看,慢慢抿……”这几句春天火车上的对话印象深。
            喜欢坐火车,曾开玩笑说我的钱都贡献给铁路了。   
            三月初去苏州,念想网师园茶舍的那株白玉兰。苏州园子那么多,偏爱网师园,每来必至,像探访一位旧友,熟门熟路的意味。网师园去了多次,印象最深的是2023年暮春清晨,中雨。因为雨不小,又是清晨,园子只有三两人,近乎独享,意境自是上佳。廊沿阁亭处,移步换景,随时坐下来,听雨赏花,无人打扰,静中有动,音符此起彼符。看饱了,再去茶舍点杯茶,坐一歇。园林小茶舍,朴素通透,春夏的茉莉花茶,秋冬的桂花红茶,并非什么名茶,可能是心境的原因,居然都觉得好喝,临走还买了几小包,好像带一个春天回家。去网师园,我还要看看树友的,930岁的圆柏,130岁的白皮松,藏在不起眼角落里380岁的罗汉松,还有270岁的木瓜树,看不够的美呀。昔在今在永远在。它们比人长久。孔老先生坐在河流前说,逝者如斯夫。站在古树前,我也在心里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树比人好看,因为姿态从容,静默无声。人类太过暄嚣了。 
            那次,下地铁直奔网师园而去,经过南石皮弄,多年前就听说过这条里弄,因为苏州艺术家叶放,与四个好友联合买了其中的别墅,把彼此的院落打通,设计成了一个苏式私家园林,共同维护,听说花费并不高。看过图片,太湖石,廊亭水榭,鱼戏莲叶中,倒蛮有意趣的。有想法付诸实施,是生活方式的试验,挺好。不过,私家园林,是不能参观的。经过南石皮记,也只能隔墙望望了。南石皮弄蛮安静,黑瓦白墙巷弄,有一脉老派苏州的遗韵。
            一路散步到网师园。不想这次,园子的茶舍打围维修,玉兰关在门里了,隔墙张望了一番,总是我与那株白玉兰无缘吧,既是无缘的事,就不必执着了。这次来,倒是看到了梯云室250岁的二乔玉兰,属晚玉兰,树干是个大结芭,花苞结结实实,花未开,并无影响,古树看枝型就好了,静美有嘉,心里默默惊叹,这个角落,我来过多次网师园,居然未注意到。心里不留意的事,总归是看不到的。无意之间,转身却别有洞天。人生事,不也如此吗?小小园林,看不厌,每次都有旧雨新知的意象,频频有新发现。这次,还无意中到透窗前的一株兰花,紫砂盆,独一盆,疏疏叶,一枝花绽,恰到好处的清幽,普通春兰,美不胜收。环境决定了姿态。在网师园这样的空间里,吐气如兰是自然而然的事。目光穿过930岁的圆柏,听雨读画轩的廊沿,再望到转角处的一盆兰,视角纵伸变化,好像一个轻快的补句,目光和心灵都在起舞。虽是初春,心里已是春意深浓。想起陈从周先生的“说园”,细看处,有纵伸,以小见大的典范。
             南十皮弄与十全街相连,十全街一家卖红豆圆子,鸡爪,还有卤蛋的小铺子,我是蛮喜欢。从网师园出来,吃一歇,吃完再打包一点当零嘴,很过瘾的事。苏州改造得厉害,老城区要么成商业街要么萧条败落,时代发展,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多年前我很喜欢平江路,现在平江路已是游客如织,人挤人的。前两年路过,发现平江路的星巴客倒是躲得清净的,因为太过普通,无人打卡拍照。
            苏州博物馆好,人挤人;园子好,人挤人。苏州的外地人总是多。不过,总有那么些夹缝时刻,靠的是个人缘份。如果有心,别有洞天不是难事。哪一件事不是如此呢?比如葑门横街。葑门横街不过一个菜市场,前几年来过,人并不多,不过这两年有变成打卡地的趋势。到了青团季,某记青团已排了很长的队,尝了一下,口味并没想像中的好,但这样的店可能胜在一个新鲜吧,仅仅只是新鲜,流通快,没有存货。现在觉得,食物是一种懈逅,随缘就好。用自己的感受去发现,不要被人家带偏,人生不就是一期一会吗?你喜欢的别人未必体会得到,相信自己的直觉。现在是一个直觉丧失的年代,信息过量造成的,有时,真不需要知道那多信息。让自己丰富起来,多一双发现的眼,自己去发明生活,反而轻松自在。让思维简洁明了,培养直觉,如今看来是多重要啊。
            喜欢葑门横街,慢慢逛逛,不少有意思的小铺子,卖萝卜干的,各地的萝卜干齐全,用直的常州的五香萝卜,重庆涪陵的酱萝卜;卖螺丝的,当季鲜货;专卖鸭蛋的,高邮放养三年的,咸鸭蛋,老鸭蛋,无铅皮蛋,种类齐全;粽子店,有难得一见的灰水棕;小菜店,鸡蛋大小的红萝卜,春笋,地菜,香椿,赤豆糕,南瓜糕,岁月静好,唇齿留香;专门的姑苏豆腐坊,不知有无豆腐西施;茶叶店,小碟装样品,一目了然,金峻眉、炒青,白茶龙井茶,黄茶,白茶,滇红,明码标价,可少少买,茶叶并非奢侈品,应该是茶余饭后的日常,饭后一杯茶,何需搞得神五神六;还有现包春饼的小铺,兼卖红豆沙;卖毛鸡蛋的老铺子,有几种,全活、半活、少活,苏州人叫“活珠子”,我是不敢吃毛鸡蛋的,但知道营养价值。老板的母亲90来岁,老太太说卖毛鸡蛋几十年,身板硬朗,口齿玲俐,倒是蛮喜欢听她讲话的。想起自家奶奶也是92岁高龄而去,她那一代人,吃过的苦,承担的东西是如今我们不敢想像的。她晚年时被父亲接到武汉,冬天喜欢靠着暖气片跟我讲话,说自己享的鸿福。那个鸿福最初我是奶奶口里听来的。中年以后才明白其中的意味。她得到一点就很满足。我们常讲惜福,现在生活条件好,很多人其实是不知惜的。人生,懂一个惜字,就胜去许多,惜人惜事惜物。讲讲容易,做好很难的。
             再走,还有裁缝铺,只是改改衣,缝缝边,做做家常的秋衣秋裤,老人小孩子的活计。 苏州的小铺子,有本事只卖一样东西,这样真好,真正的良性循环是各干各事,每个人拿出自己的特色。一窝蜂,大家都一样,不是自断前路吗?这是一条街给我的思考。但是,葑门横街会不会慢慢被打卡网红化,就不得而知了。希望它能长久下去。行过一座小桥,步入那条叫红板桥的对街,桥下一小铺,前些年来看,它在,如今,还在,老样子,过时的老杂货铺,做街坊邻里的生意,不过卖几只咸蛋,牙膏,肥皂,小孩零食,只有几样,可它一开着,现世安稳。平民老百姓,不就活个长久吗?没那么多轰轰烈烈,大起大落的。都是普通人,经不起折腾的。
            折回小桥,带着买的青团,去路口老面铺吃碗金鱼馄饨,小小一只,皮薄肉少,真像金鱼游曳。一碗馄饨,两只青团,一袋茨菇片,很苏州很春天。
           苏州也是没落得厉害,很多东西只是存在记忆里罢了。可仍然是喜欢苏州的。我在默默地欣赏心目中的苏州,它只是属于我的私人记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