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的时候,曾去过一次苏州博物馆西馆,是看青州博物馆的佛像展,很是难得,青州在山东,但那个博物馆的佛造像是一流的,曾经起心动念想去的,又觉得路途辗转,不好安排时间,放弃。那次造像到苏博西馆展出,难得的机会,是一定要去看的。佛像的确值得看,但当时观展体验并不算佳,一是人多,二是布展太过密集,没有余地,不少精美的造像氛围烘托不够,很是遗憾。太满了,可惜可惜。布展中,空白是多么重要啊。我在人群中来来回回看了数趟。想停留一会,又被拍照的人挡住。没办法,看这样的展,一要人少,一要布展得体,才能最大程度衬出好。
苏博新馆,感觉无论从位置还是布局、设计,个人感觉是逊于本馆的,很喜欢苏博本馆,展品不多,但空间的余裕耐人寻味。看博物馆也是看房子,看结构,是一体的。遗憾的是,也是拍照打卡的人太多,任何一次去,总是人多,什么时候才人少呢,如果我住在苏州,一定选个大雨天去,人会少些吧。逛完慢慢饮杯咖啡,是美好的享受。现在去另一个城市,基本是喜欢的地方一去再去,像探访旧友,去喝杯茶,坐一坐,熟悉无隔。旅行的意义不过是停下来。
已故香港作家西西写过一本书“看房子”
,看的是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故居,有点意思,她去维也纳看舒伯特故居的细节,印象深,屋内很少文物,一尘不染的老木地板上有钉痕,红色房子简朴精致,自有氛围,烟卤有痕迹,屋内在播放舒伯特的作品“鳟鱼”,整体的氛围,观者笼罩其中,已是超越观看本身;看莫扎特的故居,屋内在播放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可以坐下来静静听完再走。还记得她选择月夜游巴戎寺,是多么令人向往的体验啊。有时建筑是讲光线的。记得自己2011年前后去看吴哥窟,第一天未明白,东西向的建筑,是适合黄昏去。小吴哥窟适合黄昏去,而巴戎寺则适合清晨去。第一天,发现去的时间不对。第二天凌晨四点起身起个大早,再买票去一遍,颠倒过来,清晨去巴戎寺,下午去小吴哥窟。想当时,自己有一种执着,这执着,是多么珍贵啊,凌晨四点,在去巴戎寺的路上,我看到了漫天星斗,这是不是一种奖励?光线一对,微妙都看到了。至今,那些瞬间定格好好存在我的脑海里,成为珍贵记忆,成为一种滋养。
脑子里也一直记着上海黄浦家边一家博物馆,不是博物品的展品有多好,只是格局,氛围,摆放,光线,是对的,人少,空间余裕,每临,总是很舒服,值得我一去再去,好像一种充电。
有时觉得,博物馆,某种程度上应该是一种空间的美感。灯光,空间,布局,留白,是空间在说话。记得陈丹青“局部”纪录片里提到大都会美术馆,展出中东、印度、中世纪希腊展品时,会花大价钱,特别设计空间,还原彼时彼地的文化气息,墙色,灯光,展示方式。还记得有个小细节,他去意大利圣马可教堂,上到二楼,一条甬道,到一个小禅室,看安吉列科的宗教画,长在墙上,惊了一惊,一瞬间魂灵出窍,停顿、空荡荡的四壁,真真照见神性处,便照见人性;人性感动了,发现那是神性。他说,那是一次特别的看画体验。
看博物馆,喜欢一个人逛,慢慢看,也不用人家讲解,也不用说话,注意力集中。走走停停。记得毕生研究器物的扬之水,说自己的工资都花看博物馆的路费上了,去纽约,去巴黎,一天天就是泡在博物馆,从开门到闭馆,其他地方都顾不上去。很能理解她的热爱。借用沈从文先生的话:懂得就值得。陈丹青先生说,他没上过大学,纽约大都会美术馆就是他的大学。也能理解。如果心到了,领悟就开启了,每次都有长进。心不到,看再多好的东西也是浪费。
想到世上有那么多好的博物馆,这辈子也许都没机会去看,又遗憾又欣慰,欣慰的是世间还有那么多可以看的东西啊,总有希望;遗憾的是能看到的可能少之又少。一天晚上,看纪录片“莫高窟和吴哥窟”,看到流落到法国的莫高窟造像和壁画,收藏于巴黎吉美博物馆,色泽依然鲜活生动,隔着屏都是怦然心动,真希望有机会看到真迹的。
我是从中年开始真正喜欢博物馆的,知道用心去看,可能跟一些人从孩童时代从年轻时代就开始的喜欢不一样,中年开始的喜欢可能是阅历到一定程度后的喜欢,比较无目的,只是喜欢,单纯的喜欢,不是拍照打卡。
记得年初停留兰州时去到甘肃博物馆,那匹镇馆之宝的铜马自然是好看的,围着不少人。但我更喜欢的是另两尊无人看的木雕马,它们笨笨的,汉代,墨绘,眼神是活的,来来回回看了几遍,它们姿态还在,灵活得很,好像随时准备动起来,也许出自某个无名工匠之手。没有人看它们,但它们多好看啊,有乡野活气,我感受到了来自于时间的生命力,很开心,记住了它们。馆内还有几尊天梯山石窟的立式菩萨,有一尊表情看上去很委曲,周身斑驳破损,我喜欢这尊相,多么真实好看,委曲也是理直气壮的示人,并不掩盖;还有一尊唐山彩的牵马俑,女孩,憨拙而野生,鲜活隔着时间扑面而来,它们也无人注意,可以来来回回看好几遍。
记得数月前亲戚一起吃饭,亲戚说刚出生的二宝是慢热型的天性,我笑,我也是慢热型的,慢热型的人比较持久,发自内心。性格也是笑谈吧,不过,天性总是天性。
依然很不明白,很多人跑到博物馆去摆拍,如果实在喜欢某副作品,不开闪光灯拍下来,回去细看是可以的,但在博物馆拍自己,还影响别人观看,就没必要了。同理,书店,也不是拍照打卡的地方,要拍,多的是户外地方。无处不在的相机,无处不在的打卡摆拍的人,要怎么说好呢?生活,终究是过给自己看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