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海曾有一家渡口书店

(2023-10-07 11:31:04)
            上海曾有一家叫“渡口”的书店,在巨鹿路。遇见它时,它已存在了多年。在一幢带院落的老房子里。我去的时候是秋天,也并不知道这家在当地口碑不错的书店,只是路过,被院落和灯光吸引。是雨天,巨鹿路的老梧桐叶纷纷扬扬,落满小院,连同院里的黑色铁桌椅上都是,清美无限。小屋亮着灯,暖融融,雨中有潮湿的雾气,吸引我走进去。书店大概只有十平米的样子,错落有致,摆书如同景观设计,书的品相不错。记得当时店里有两个中年男人在聊庄子的版本,店主在一边插话,感觉是常客,很熟识了。灯光,陈列,语言背景,小书店的氛围很是喜欢。我在店里买了一本台历,送给父亲。那一次,是带父母一起来上海的,住茂名路附近的酒店,离巨鹿路也不远,在步行的距离。
           多年过去,“渡口”的灯光、雨天的梧桐叶一直是我脑海里一个经典画面。渡口,是蔡琴的一首歌,“渡口旁,找不到一朵相送的花,就把祝福别在襟上吧”,歌好听,词也有意境。渡口,好像,有一种远行的意境,送别的意味,无端与记忆相联。记忆是个很奇怪的东西。有些事情,明明不过一两年,却好像已彻底遗忘,或根本不愿再想起。比如疫情大热天排队扫码做核 酸,几近眩晕,高铁站里乌秧秧的人在等候健康安检,种种不安和不确定……都已模模糊糊,好像一段空白。有些年份,在脑海里是空白的,每个人都会有过类似的回忆吧。或许,记忆有自动过滤屏蔽功能吧,不想记起的会模糊一片。
            那一次,路过“渡口”前,是去了张爱玲故居楼下的书店,买了一本港版“她的城:张爱玲地图”,书里写到了所有张爱玲在上海住过的地方,像一次建筑成长旅行,文字非常不错,个人很喜欢。
            那年,上海刚开过世博会,父母尚年轻,体力不错,父亲很有兴致想去看看世博园,记得当时没买到票,还到门口花钱买的加价票。
            第二次再带他们去上海,已是2015年了,他们去探访一位老友。我妈比我喜欢逛商场,她耳聪目明,自己识路,不需人带路。我逛书店博物馆走街串巷,她逛南京路附近的商场,分头行动。那天,我回酒店他们还没回,晚饭也没等到一起吃。她兴致很高,买了两件自己喜欢的羊毛衫,说上海衣服洋气。回到酒店,一件件摊开给我看,很开心的样子。
            他们跟着我出门,很少去景点,回过头想想,老人可能还是喜欢传统景点的,但他们随我,我去哪里,他们去哪里,没有要求。带他们去杭州的那次,我去丝绸博物馆看一个特展,他们不看展,自己在户外逛,我看完,找到他们时,他们在户外园子里看黑天鹅,指指点点。一直记得他们的背影,也是一个定格。他们知道我喜欢喝咖啡,路过咖啡店时,总问我,你可以去坐坐,我们陪你。
            “渡口”消失了,书店的灯光不再。一年又一年,时光飞逝,感觉自己有了中年的心境,父母也越发老了,到了生命倒计时的年岁,不能再出远门。想来,前些年,他们能跟着我到处走动时,是应该多带他们出门的。印象中,带着他们出境,只有一次,是去香港澳门。记得在澳门看大三巴时,突遇急雨,避之不及,倒是记忆中一件乐事,跑去附近廊沿避雨,我摘下围巾给爸擦干头发,怕他感冒;第二天,坐海船过香港时,我晕船严重,父母倒是一点反应没有,大概真是见的风浪多吧。那一天到香港,因头晕脑胀,力气全无,倒在酒店就不想动,都没顾到他们,他们人生地不熟,晚餐也只是凑合着吃了点。所幸,第二天我恢复体力,可以带着他们坐双层环山巴士上山观海,还去了赤柱,妈很喜欢赤柱的氛围,那是一趟愉快的行程。爸一直念叨想去台湾看看,他们那个年代的人,对台湾,有一种别样的思绪,可是多年前,我带他们办了通行证,还有护照,因这样那样的事,或说不叫事的事,一拖再拖,没有成行,台湾没有去,国外也没带他们去看看,想来,之于他们,是不可能再去了。
            那些岁月,过去,就不再有。也许现在,我有更多的时间或心情,可以带他们再去,但他们已不方便再远行了。
           常常就是,人没有意识到,很多场景,你认为只是寻常,在生命中却不可能再现,如同,那个叫渡口的书店,化作了脑海里的一帧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李白带我飞
后一篇:迷人的灰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