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白带我飞

(2023-10-07 11:23:24)
             一个特别的契机,再一次发现古诗的好,季节更叠的很长一段时间,每天读几分钟。发现李白,发现杜甫,发现苏轼。你问李白要气度,问杜甫要深度,问苏轼要境界,都是要得到的。各有各的好。
            喜读李白,纵横三万里。气象万千。原来他的好,我到中年才慢慢懂得啊。
            先跟着李白飞一会儿吧,驰骋天地间,潇潇洒洒,一身轻盈。
            秋天来了,“兰夜春葳蕤,桂华秋皎洁……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闻风相悦。9月18日清晨,闻到了今年的第一缕桂花香,清甜味,也是闻风相悦。生命中,有这样的四季变更,花开花谢,光是想想,都是奇妙的。
            李白一生喜山,好入名山游。“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无端喜欢这两句,反复念,再回首,也无风雨也无晴,只可意会。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白,对影成三人。”一生沉醉的李白,饮酒诗不少,他说“唯有饮者留其名”,也真应了诗中的话,他成了后人眼中的诗仙酒仙,潇洒度一世。人间事,贵痛快。这是李白的人生。他的诗纵横千里,上青天揽明月,金句频频,珠玉遍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将进酒”奔泻而下,毫无阻隔,后人读来,只觉浑身畅通,处处服贴,长舒一口气,痛快!这不是天才,是什么。人只要纯粹,也就自成一格。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穷而不酸,富而不俗。
             抬头望月,我还会想起他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他还写了小学生都会念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声有色,形神兼备,朗朗上口,村孺皆能懂啊。一目了然,却意味无穷。天才的李白,无需“两句三年得”,他有的是即兴的才气。
            游庐山,他写“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游天姥山,他又是”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催眉折腰事权,使我不得开心。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成败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潇潇洒洒,吐气如兰,不假思索的好,不愤青不郁闷不酸腐,只有散发弄扁舟的意兴,人生事,三两句诗似乎都能说尽,没什么了不得的。蜀道之难本就是难于上青天啊。谁也没个例外,不同的是,人的性情有别,心境有别罢了。怎么着都是一辈子,不妨笑看。
            他总在饮酒,总在送别,总在诗书会友,“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连送别也有一种豪气,浑然天地间。长袖一挥,后会有期。看他写“故人西辞黄鹤楼,烟波三月下扬州。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好像世间万物为他随意所遣,信手调用,排列组合,仙气十足。千载空悠悠,一个意境了得。他是李白啊,行文、处世,配得起“潇洒“这两个字。他的潇洒是真潇洒,行文作派皆是一脉。
           他爱去山里听僧人谈琴,“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遗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大概世间,高山流水觅知音,李白可以是很多人的知己吧。
            他写美人,写相思,也有一种轻盈洒脱。“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人类所有的思绪,跟自然万物相联,可以变得温情脉脉,长长久久,别有一番滋味。
            发现李白是懂音律的。他写的词很少见,却句句是精华。“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再比如“忆秦娥”里的“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古往今来,多少事。只这八个字,足以消解。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所谓天才字短。
           上一次在影院,看“长安三万里”,听到那首“朝辞白帝彩云归,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我忍不住热泪盈眶。”人生的境界,在四句诗里此起彼伏,衣袂飘飘,何需复杂,有才华的人三两句讲得明明白白,却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好文字好书带人飞翔,是这个道理啊。
           读李白,心境常常很开阔,上天入地,纵横千里,万里卷潮来,李白带我飞。
           飞回来,读一会杜甫,他的忧思我也是懂的。他是另一种好。李白是一种向往,仅仅只是向往就好了。让我飞一会儿吧。凡俗生活,没有飞翔该是多乏味啊。
            杜甫另有一种深度。他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一别经年,世事沧桑,古今又有何区别。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杜的诗是满腹心事,欲说还休的中年啊。世事恶衰歇,万事随转烛。他是懂的啊。
            从“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到“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他的耳边始终是车辚辚马萧萧的人生困境,“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生忧思满怀,没个消停,他是杜甫啊,天生忧国忧民忧自己,与李白天性有别,并不妨碍他们成为知己,也不妨碍我们欣赏他,懂得他。他自然也是欣赏李白的。虽然,他的写月诗与李白是完全不同意境。“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恰是另一种荡气回肠。家国情怀,寂寞身后事,在他诗里一再呈现,真应了他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有一种重量。
            放下杜甫,再读一会苏轼,才华横溢,不与人同。他们都好啊,各有各的好。诗有诗的简洁,词有词的意会。就像杨绛先生讲的,“隐身的串门儿”,读书如同交朋友,更是自由自在,串个门儿,去他们家里走走坐坐,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啊。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感觉苏轼可以成为现代生活方式的代言人。
            喜欢他的“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明,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人生,大概的终极之境,就是也无风雨也无晴吧,悲欣交集。对比李白,苏轼是另一种格局的豪气,较之杜甫,也完全不同。这个,只能意会了。各有各的好。在不同的频率点与我们交汇。
           也喜欢他的“永遇乐”: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简洁清白,如同早晨的空气。他有一首明月诗,好像又是中秋节的代言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事无古今,本就是这样啊。一切都在变化中,阴晴圆缺,并不圆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绾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也如李白的“将进酒”,是字字珠矶,才气纵横无隔。人生事,谈笑间,白了头。在苏轼的时间里,长度宽度深度,都有了。读苏轼吧,语感,格局,都上佳啊。就像语言无味,觉自己面目可憎、灰头土脸时,读红楼梦,读唐诗宋辞诗经啊,语感好着呢,几乎可以救命。
            人到中年,也许才懂得铅华洗净的好,才懂得源头的好,才懂得纵横千里或静水流深的好,这些好,不苍白也不堆砌,它只是有感而发,自然而然,上天入地,流淌不息,把我们心里的阻隔打通。只有一天天读,一天天嚼一嚼语感。字字黄金。就像有人说艾略特的“荒原”字字是黄金,目前我还没领略到,因为诗翻译的语感有隔或者说对背景知识有欠缺,它不如唐诗给我的意境那么分明。懂得了才能体会到好,如果有隔,就不是属于个人的好,那只是别人的好。与人与物与事都是一样的道理,一种明白而已。
            读不完的啊,李白,杜甫,苏轼,还有诗经,庄子,老子,都好的啊,我只能一点点地看到自己可以看到的好,而不是别人说的好,它们与我相映了,我就是明白了,每天一点点地明白,懂得。很怕一窝蜂的国学,干巴巴讲道理,徒有表像的事,还是不要附会的好,懂得才值得。语感,气度,凝炼,美感,经历,一点点汇聚而成的好,那种好,是灵动的,是有生命力的。与之融汇,才能贯通,才能吸纳营养。
            这段时间在想,如果有品相好的小开本书,随身带,多好啊,读几句,清清口润润心,也如吃健康清爽的饭菜,肠胃是舒适的。就像“查令十字街84号”里讲的诗集,可以春天装口袋里去中央公园散步。
            常背一只布包,灰色,大包,洗了不变形不褪色,用了好多年,密密的厚织棉,越来越妥贴的旧灰,它变得越来像我的包,好像用多少年都不会坏的。默默背几句唐诗,好像心里多了些自由。也为这些自由暗暗欢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