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很少来的路,梧桐道,人很少,店铺很少,有三两间学校,氛围安宁。树多,绿多,楼矮,老街区,有一种开阔的底气。开阔宁静,其实是需要底气的。
临近午餐时间,感觉饿,不太喜欢在外吃正餐饭,碰巧那天就特别想吃米饭。路过一小饭馆,人不少。现在看餐厅,凭直觉。有人气,街景好看。一个人不太好点菜,点了盖浇饭,农家小炒肉配饭,菊花茶,对于没来过的地方,其实没抱太大希望。完全没想到,那天的饭真好吃啊,米好,肉香,辣椒好吃,肉是肉,饭是饭,辣椒是辣椒,那个味道完全超出我的意外。连再普通不过的菊花茶也是香的。我不是素食主义者,但不怎么吃肉,只是因为现在的肉没有肉香。那位胖乎乎的服务员还走过来问我口味怎样,当然是表扬了一通,说米很好。她说他们家开了二三十年,老板特别注重食材。进进出出外卖的不少,价格适中,菜好吃,生意当然好,只是家常菜,食材本身的鲜香,好吃跟不好吃,天壤之别。以后我可能会再来的,虽然这里距离不近。那一天,真的一点也不想浪费,结果是,太饱了,晚餐没吃。
恰逢那一天是高考,几米外的学校,穿旗袍送考的家长不少。饭毕,寻了对面一间咖啡馆坐下来,想看看高考的氛围。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前几年,如果时间合适,我会特地去考场外看看,好像心里有一种未完的情结吧。这两年,没有特地去看了,今天偶遇,倒是一种随机,每一个孩子都是珍贵的,每一个家长的心情我都是理解的,看到他们,也好像看到昔日的自己。当年,我也跟他们一样守候在考场外,一步也不愿离开,只是看着,就是安心的。
那一天,随意翻阅咖啡店里的书,“单独”系列图书,其中有一篇文章,我读了两遍,现在很少单篇的文章打动我,但这篇足足打动了我,认认真真读完,又回过头重读一遍。寻常中寻找不寻常,在不寻常中发现寻常。看似不相干的事情,却总有千丝缕的联系。总习惯在不相干中找到那点相干,似乎离那个活着的意义更近一点点。喜欢作者的笔触,有一种淡有一种真有一种深意,久违了。
主题是寻找0001号柳树,颐和园的。时间跨度是三年,2020年他们搬到了现在的房子,说刚搬来时可以看到万寿山的屋檐,后来前面的楼又挡住了视线,但是阻挡不了他们全家有空时去頣和院看树。他们家跟頣和园骑行十分钟的距离。秋天,一家人在树林里找松果,享受了整个秋天的乐趣。夏天看蝉蜕,寒蝉,黑蚱蝉,从夏天到12月,都可以看到。他们一家三口仰着脖子看。后来,物是人非。
2021年的秋天,她突然发现一株编号2600柳树,说2600是她先生喜欢的一本书的名字,后来他还特地来拍了照片。先生工作很忙,不能经常陪她来。她动了心思,一直在寻找0001号柳树,看那编号为1的树在哪里。不过始终没寻到0001的编号,寻到最近的柳树编号是0044号,发给先生看,先生收到她的失望,鼓励他。先生不在了,没有另外一个人迎上来鼓励她的好奇。记得她写到,有一次发现1492号树对面是1911号,她说,哥伦布和孙文做了邻居。可以看出它,她是渊博而幽默的人。
再后来,不过是寻常时间,她到了頣和园界湖桥附近,那天,她一眼瞥见了0001号柳树,迫不及待地发给先生看,跟先生分享了她的快乐。她写道,那时距离先生去世不到两个月,她并无预感。
她终于找到了0001号柳树。
整篇文章,她没有特意去写丧亲之痛,而是在寻找柳树编号,一篇有关寻柳的文章,没有悲伤,也没有暄染什么,看得却是心里一紧一落。只知道她的喜悦和失望以后的日子无人分享了。她也并没有写丈夫是怎么离开人世的,那只是她私人的事,她只是写一株柳树的事,她说看到树还在,多少有了一点安慰,那是他们共同看到的生命体。她写道,“0001号柳树还在,小芽已隐隐看约约看到了,明年是没有他的一年,以后也是没有他的时间,想到頣园里这些柳树还在,似乎能稍微释然些。”
那只是一个平常的下午,我读到这样谈不上悲伤气息的文字,它只是关于一株树,却关乎整个生命,写得真好啊。总有人的文字是心底发出的声音,它能在某一刻传递到另一个人的心里,他们才是真正的写作者。查了一下作者,想找一些她写的另外的文字看,没有发现,是写得极少的人,但并不妨碍她写得好。作为与文字打交道半生的人,看到好文字的第一反应仍然是多了一些信心。
想到了博尔赫斯的一句话:有两种看时间大河的方式,一种是它从过去而来,穿过我们,流向未来。另一种是它迎面而来,从未来而来,越过我们,消失于过去。
这两句话也是一瞬间击中了我。总是在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后,才能理解别人在说些什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