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养念头

(2023-06-25 10:42:14)
            有时去一个地方或做一件事,只是因为一个念头在心里养了很久。在某一时刻迸发,并不是突如其来或偶然,所有的偶然都是必然。
             知道炳灵石窟,是因为窦文涛的“锵锵行天下”,非常喜欢“锵锵行天下”,大西北专辑,是2020年看过的,记得镜头转到洞窟入口处的“万笏朝天”的镜头,心里咯登一下,哑口无言的美,看到其中的169窟,近乎90度坡梯爬上去,1400年前的石窟,存在于某个半敞开式的洞穴里,如同时间发酵一样,一天天一年年,不知在等待什么。这个石窟,因为难抵,得以保存。那个念头是三年前存下的,因为路途遥远,种种不便,暂时搁置,一搁置,又到了2023年,“锵锵行天下”第三季开播,江浙人文行程,非常慢和透。每周一集,看得津津有味,心里充满激愉悦。记得有一集是有关天台山的,有个镜头是一位大学老师带学生写生,遇主持人窦文涛一行,打招呼,那位老师很自然地说看过他的“锵锵行天下”炳灵石窟,热泪盈眶,自己后来也去过,太好……就这么一句简单的话,又不经意激发了我那个尘封的念头,重新翻出第二季西北行看。心里蕴酿着,还是感觉行程太过远和偏,还是有种种不便,而且最主要是其中有一段需数小时坐船往返,但往返的时间都是控制好的,在石窟停留的时间太有限,而我想多看一会,就不能从水路走。那么从陆路走,路倒是刚修通了,但从兰州过去两个半小时,往返5、6个小时,还有一半山路,需要考虑安全问题,想想只能望而却步……再后来,继续查阅炳灵石窟的资料,看到蒋勋提到的一个片断,他说从水路去炳灵石窟,路上时间长,他不小心睡着了,一睁眼,从水上看到石窟,有一种惊动,他说对炳灵石窟印象深刻,倒不是因为石窟本身,而是来的过程,太过漫长,倒有一种朝圣之感,对时间的朝圣。心里又默默动了一下。再后来,买了一本炳灵石窟的资料书,仔细看,对比看。又过去了一段时间,好像这个念头越养越大。
             某一天,决定绿皮火车去兰州,停留一晚,然后从陆路去炳灵石窟。
             路程不必细说,应该说费了周折的,还算顺利。从兰州过去,近三小时车程,西北荒山,辟面在眼前,倒是心里惊了又惊,偶尔出现绿树,出现梯田,听司机说种的玉米。路过西北小镇,一间杂货铺,旧红门帘,上午和黄昏,好像都没有人,小镇叫永靖。想起张爱玲的“异乡记”,中国的乡村,有一种特殊的氛围,说不清道不明。这样的地方,不是去炳灵石窟,我可能永远不会有缘与之谋面,它存在于地图的西北角,或根本不会出现在地图上,默默的,像风霜老人。中国的小镇,如同在绿皮火车上经过的,陇西、潼关、灵宝、漯河,像一个符号。天水站,是第二次经过,第一次也是因为去麦积山石窟。那个站已被命名“东方微笑”,因微笑的小沙弥而得名。说来麦积山石窟也是意犹未尽的地方,个人很喜欢……记得陇西站,站台上立着老子和李世民像,列车员骄傲地说,他们是陇西人。老子和李世民,在这里默默地站立。它们的思想却走向了世界。站台是方寸之地,与田野山脊连为一体,太阳下,也是一种静寂,晌午时分的静,偏远小城特有的静。
            回到炳灵石窟的行程,山路和水路,是完全不同的体验。选择了一条路,就失去了另一条路的风景,是无法比较的,人生的得与失,不也是如此吗?你想怎样抵达怎样去看?为什么要旅行,就是在天地间,体验自己的渺小和命运的某种偶然和必然。我们总是在自然中,才能与人与事与自己默默地和解,是心底真正的和解。
            到达石窟门前的“万笏朝天”,虽已在屏幕上数次看过,但身临其境,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前一天下雨,水库的水变成黄色,晴天时水是蓝绿色的。石头像一扇扇雕刻的屏。岁月所雕,天生天养。人类关于美的语言太过苍白的,我的言语也单薄,无法形容。唯一的,就是停留、仰望、静观。千里迢迢,不辞劳苦,只是心里默念,完全值得。所有的艰辛,都应该是有回馈的,多半的时候,是因为我们还没开始,就选择放弃,然后找出一堆的借口。其实心里是知道的,想做的事,还是可以去做的,不去做,只是因为那件事对你来说没有多重要。细想想,不管承不承认,多数事,都是如此的。
            彼时,下小雨,温度低,带来的薄袄派上用场。进入石窟的路,两壁都是石林,人被笼在中间,如同“桃花源记”,失去了时间感,这里山高路远,本来就人少,加之之前的天气,人更少。山之空寂,前后无人,近乎隔绝。那个工作人员小姑娘讲,大声说话,是有回声的。慢慢看,不赶时间,没有人催我,也不用讲多余的话。看之前,我会看很多资料,然后自己消化过滤,是对自己千里迢迢的尊重,对历史的尊重,对人类艺术的尊重。
           有一个博物专家曾说:在通往西域的路上,发生一万次的物品流动,才会有一首诗歌被记录下来,你却只按随随便便参观的方式认识它们,不遗憾吗?这世界,有趣的事太多了,有生之年应该东张西望……慢慢看,少少看,融入自己理解的看,对与错,深与浅,都没有关系,就像“小王子”里讲的一样,因为融入自己的理解,它就是独一无二的。此时此刻,它为你而存在,1400年全部融入到了你眼前,拥抱你,呼唤你,热泪盈眶。在古典画作“溪山行旅图”中,人为什么画得很渺小,人变小了,天地就开阔了。当“我”越来越小时,人就自由了。
              169窟和172窟,那个近乎90度陡梯,真是用“爬”上去才能抵达的石窟,半开放的洞穴,上壁是红砂石的纹路,一扭头,一转眼,就与一尊佛相遥遥相望,那一刻,忍不住落泪。喜欢看石刻的笑容,四面八方的微笑。悬崖上,还有鸽子,蓝色的鸽子,把历史上残留的栈道孔当洞穴,时不时飞出来小憩,优美地立在木栏上眺望山谷,咕咕,咕咕,声音回荡。此时,山谷无人,鸽子咕咕,微笑已静静的过去了1400年。此刻,下细雨,那个洞窟,只有我一个人,来来回回看了一个小时,有洞窟保安一直坚守岗位。心里为自己抱歉,看了那么久。172窟,北周佛像,凤眼丰耳,面部已呈微黑色,静静立在悬崖另一面。喜欢四张被人忽略的笑脸,不同的笑,温润的,天真的,神秘的,舒展的。少女的,飞天的,盘腿的,庄严的,来来回回,细细看。不时仰头看洞顶的纹路,俯看悬崖下的山谷,物我两忘。鸽子咕咕,想起墨西哥民歌“鸽子之歌”,在影片“对她说”里听过,印象深刻。洞窟高度已达40米,在这个半开放式的穹顶中,真的没有了时间感。此岸,彼岸,历史,年轮,人是渺小的,渺小的一瞬间,还能得观此情此景,已是要感恩。石窟对岸,有一尊没有开放的释迦卧佛,当时刘家峡水库水漫搬迁,拆成一段段整体迁移到现在的位置,它静静地卧了一千多年。很遗憾没有亲眼一睹。
             从陡梯下来,走一步停一步,回看,对视。山谷有白色丁香花,五月立夏前后山谷里的丁香花。山上开满丁香花,轻轻哼着那首歌。
             栈桥走到对岸,小坐,看看刚才自己上去的位置,它分明是悬崖和天梯啊,我怎么上去的。当时遇一位七十岁的老人,也坚持上去,很是佩服他。老年人,自己认为自己可以,就没人觉得它不可以。年龄其实是在自己心里的。当你少受外界干扰时,就多了一点自由。
             可是那位保安太过尽责,一步步跟着,是洞窟内禁止拍照,我笑,你不用担心,说了不让拍照,我是不会拍的,放心吧。他笑着解释,有些人偷偷拍,实在是没办法。因着这个没办法,我理解了他的行为,也难怪,那些爱拍照胜过用心看的人太多了。
            离开前,选择了“万笏朝天”的对岸,坐半小时喝杯咖啡,那是看得见风景的咖啡馆,与水库边的石屏风静静对视数十分钟。
            这是一趟遥远的行程,念头终于变成了现实。我为自己鼓掌。 
            在兰州停留的半天,吃了牛肉面,一早上的头汤面,毛细,面少汤多,要小菜,那家清真面馆,居然在放罗大佑“你的样子”,一大碗面,牛肉真好,清爽紧致,汤头好,我并不是爱吃面的人,但入乡随俗,只吃当地食物,一大碗全都吃完,这个早上精神足足。
           黄河边的甜醅子奶茶居然很好喝,“三炮台”也好喝,长江边上长大的人,来到黄河边,也觉亲切,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不复还的又岂是黄河呢?中年以后,对大西北的热爱,倒是年复一年了,可能也是一种平衡和补充吧。地理上,性格上,心境上的,人终究需要走向开阔之境,囿于方寸之地,内心却可以自由飞翔,这是一门功课,也是行走的意义。以自己的方式行走在天地间,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希望自己还算是个好学的学生。
            此生,要补的课还有太多,行动决定本质,我用这句话默默鼓励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清爽的东西
后一篇:一个午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