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场清洁,一部厚书,一个发酵的过程

(2022-11-10 10:12:49)
             因又一轮的疫情,减少出门的时间段,进行着一场清洁。这几年,生活变迁,时不时出门一段时间,家里,总没好好清理一下。完成一个大清理,是要下决心的。给自己的标准是不急,每天一点,每天黄昏到天黑做那么一到两小时。这个过程,很慢,小到一个角落清洁,大到窗帘的拆洗挂上,窗纱清洗,清洁厨房油污用具,书籍整理,都不容易。分散到每一天,就可以看得见成果,而过程,也并不太累,或者说还是愉快的。
            同时,在读一部大书,《米德尔玛契》,19世纪的英伦书,两大厚本,一点点读完了,这个过程,也是充盈的。于是,因被动造成的少外出,好像时间一下多出了不少。 
            两件毫不相干的事,交叉进行,却有一种莫明的和谐,因为,那同样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都需要耐心。
            这样读书的好处是,内心好像有一种振奋之气,很微妙。大部头里隐藏着缓慢的智慧,需要有耐心,而付出一些耐心,收获一种从容。“米德尔玛契”,不是那种简单易读的书,但读进去,有一种愉悦,像一种整理,把杂乱无章的东西淘汰过滤,心思清明起来,大概就是这么一种只可意会的心得。书中的每个人都是矛盾的,都有各自的弱点和命运发展的轨迹,每个人都有愚蠢可笑和无能为力,很多条线,交织在一起,有一种缓慢发酵的过程,大概,这就是大书跟平常文字的区别吧。我们更多的是看到来龙去脉,看到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论,那个过程才能给人思索和领悟,书里有一种失去的文字氛围。生命本来的样子,不过是悲欣交集,并不是一团和气。19世纪的英国文学,怎么说呢,有一种有限中的无限,空间很小,笔力却是开阔的,对比一下,一些流行文字,看似漫山行遍,视野其实苍白拘泥流于表面……同样,作为读者,需要贡献的只是耐心和专注。就像听巴赫音乐,平淡悠长,没有炫技,只有一种流淌,是音乐本来的样子。
             其实,在一些公众号上偶尔也可看到几篇好文,但好像看过就过,总像浏览,很难得深读重读,这就是电子时代的缺憾吧,好东西是要慢读深读的,不然,很难留下回响。想起多年前,很喜欢“南方周末”的副刊版,有时,一整版一篇深度文,喜欢,就会剪下来,夹在书页里,过段时间重读一遍。记得其中一篇是写胡兰成与学生书信的文章,标题好像是“泥手赠花”,很是喜欢,后来还辗转买到了港台版的原书“意犹未尽”。也是一再列入重读之列。好文字有延续性,如同青山绵延,可以看到深里去。
            个人需要的其实很少,一本书一支曲一场被阳光晒过的被子,就可搭建一种安宁。很多东西不知道没什么可惜的,没看过不关注,也没什么可惜的。读书,首先是不让自己成为别扭的人。论语中,学习就是学快乐。这个本质是重要的。比起学识,我更愿意自己成为一个不别扭的人。
            近期,偶然买到一种优质小米,煮出的粥糯,起粥皮,看得见澄黄米油。煮起来也快,煮粥的同时,煎两只鸡蛋当早餐,一刻钟就好,香喷喷的满足。有次晚餐,也想吃小米粥,同时用平底锅煎馒头,馒头切片裹上鸡蛋液,用色拉油混入一小块黄油煎,异常香。不要菜都可以吃得舒服。
            大概,这世间,真正好的东西,看起来平淡,却有延伸感,淡而至味。想想,这个延伸空间,也许就是差别吧。
            我倾向于一种深度,而不想要广度,世界上很多好的事物,并没有与我发生深切交汇,都不属于我,也不想去了解或拥有,因为蜻蜓点水,看似丰富,其实最是花时费力。总记得杨绛说过一句话,大意是:人的精力太有限了,这一生,我只想与极少的人产生深切的关系,所以她写了“我们仨”,她的一家三口,一个普通的学者之家;还记得她对年轻人讲的一句话:不少人的问题是读书太少想得太多。这也是时时给自己警醒的。的确,精力和时间太有限,舍不得把它花在不相干的地方,花在一些表面的虚荣上。这几年特殊的大环境,内心起伏都很正常,过多的“正能量”和过多的怨言其实都不想多看,只想尽量保持正常的智力,少一些愚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烫饭礼赞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