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时,总想登一次山。这次,想看桂花是重点。
9月的一天,临时起意,看看时间,第二天一早就出门。赶早省时人少。天气并不好,阴阴天。也没关系了。随遇而安,是人到中年必需练就的心境。
搭上郊区公汽,路上时间不算短。 “出门一步,即成旅人”。并不急,目的地并不是目的,过程比较重要。
这次上山,只选一个地方,好好看。喜欢这处的老建筑,构造独特,空间小,弯延紧凑,透气,平衡,夹道遍植桂花树,山中比它有名的建筑不少,我独喜欢这座建筑的整体空间感觉。为着这建筑和桂花而来。想起10年前去柬埔寨吴哥窟的经历,喜欢巴戎寺“高棉的微笑”,那一张张石刻的笑脸,亘古不变,如此打动我。记得第一天去是黄昏,欣赏光线不是最佳;第二天凌晨四点起身,又买票再去看了一次,不怕劳神费力。吴哥窟是通票,一张票可以看多个窟,第二天购通票,只为这一窟“高棉的微笑”,很是值得。人生事,如同从文先生讲的:懂得就是值得。
可惜的是,今年大旱,桂花普遍开得不好,零零星星,若有若无。不然夹道都是桂花,该是扑天盖地的香气弥漫。世间事,总是遗憾的多。能充分而完全,就像一种意外之喜,不可多得,需要讲缘份的。
心里默默地安慰自己,可遇不可求的事多着呢,这算什么?
台阶慢慢走上去,去看古建。下起了雨,雨不大,没带伞,也没关系的,雨中行山,虽不算好天气,也是可遇不可求,对不对?
不赶时间,慢慢看,一座桥,一棵古树,都值得驻足。青檀树,201岁了,身上都是结疤,看上去枝干依然清美,树比人长久,对一切长久之物内心起敬。桥也好看,不知它存在多少年了,没有看到说明,也许三百年,或是四百年?从侧面,桥身,栏杆一一细看,布满青苔,依然坚固,耐看。木心先生有诗说:风啊水啊一顶桥。就是这么个意境。
雨大了一些,就想在廊沿处小坐。没有凳子,只有古建工作人员自己坐的木椅,结实的乡村手工木椅,有些年头了,很耐看。我说,不好意思,可不可以让我坐一会儿?就这样坐在廊下,听雨观景,眼前一叠青石院落,置大水缸,一株木瓜树,结满药用木瓜,雨中摇曳。雨落缸里,滴滴答答,自有妙趣。低处伸出的木廊檐也好看,老建筑各处皆有讲究,进门处,檐角处,天井处,左右设置,皆慎重其事,各有规矩,不能乱来的。在中国的传统里,没有规矩,哪成方圆……再远处,可见青山隐隐,雨雾天气,像一屏障。山宜远观,雾里看花,不宜太分明。小坐,得雨趣,也算意外之喜。
雨下小些了。
下台阶,再转过一小园子,又看到另一把木椅,这次是放在室内,小园子方正,廊前有桂树,花倒开好了,细碎金桂挂枝头,独一株。望了望那把老木椅,看了看桂树,又想坐下来。对里面的工作人员说:我可不可以把椅子搬到园子里坐一会儿?人家倒很客气地同意了。小园子无人,把椅子搬到桂花树下,四角天空,湿气蒸腾,桂花香气盈润,小园子一派静好。深呼吸,想想这样的赏花,也对得起此时此刻的花开一季了。小园子再望过去,一株紫薇,一道拱门,数级台阶,像一个纵伸远景镜头。
再走,停停看看,转角处,木顶槜卯结构,依稀壁画,还有墙裙的石雕图腾,动物眼睛、形态均是神彩奕奕,值得细看。从建筑的不同角度望过去,景观视野皆不一样。明代建筑,过去也是六百余年了,沧海桑田,真真物是人非。
往上走,是一处僻静的古书房,空间小,台阶下也有一株桂,可能地势更高,阳光更好,香气清浓。方寸书房,桂香伴读,想想秋夜,“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如此好意境,是多大的福啊,只能想像了。
雨又大了,山中的雨,总不过停停下下,大一阵小一阵。小小古建,兜兜转转两三个小时,准备离开,雨大了,索性就在出口处再停留一会儿。又发现檐下一把老木椅,是门口维修部门的工作人员休憩时坐的。看看没人,就坐下了。出口处,四围庭院,古建居中,背后靠着山,一种聚气,一种敞阔,人置身其中,会感觉舒适,雨也变得苍古起来。
不急,再坐一会儿。静坐听雨,时空流转。
雨天行山,遇三把老木椅,欣于所遇,倒是好好感受了古建的氛围。世间事,少即是多。
从桂花夹道下去,找吃的。出门早,没来得及吃早餐,真是饿了。寻到不远处一农家开的客栈,点了一碗面,普通鸡蛋青菜面,烫好的蛋皮,一大海碗,两碟小菜,泡山野菜、泡红椒蒜末,酸酸辣辣,很开胃,就着雨景,简单面条,也意外好吃,一扫而空。
雨又大了,顺路买了雨衣,第一次穿雨衣,倒还方便的。下山,行程结束。在返回的郊区公汽上居然睡着,行山是体力活儿,一点不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