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心情很美丽
看“锵锵行天下”之“别有洞天”,片头切出张掖金塔寺画面时,我的眼泪下来了,那种喜乐和平静的天庭面相姿态,令人澿然。1600年前的洞窟,这些是怎么勾画出来的?那个守窟人,在这人迹难至之地,守窟十来年,默默无闻。他说,没有人说话,就与大自然交流,把周围的山都登遍了;守洞窟,他每天有新发现。正面看,侧面看,表情动态皆不同;在小缝隙处挂上纸条,担心有地震造成裂缝,需要及时修补;他看着飞天佛像,愉快地说,你们看,他的心情很美丽;他还说,你要蹲下身来,看看飞天向你扑面而来的喜悦,蹲下来的角度,才感受得到……我的眼泪又下来了。不是热爱,说不出这样的话。山路人迹罕至,有野兽,他巡山走路要带炮竹……
安慰
还是“别有洞天”,喜欢听弦外之音,不经意的话,常常意味无穷。窦文涛聊到自己耳鸣,说耳鸣是容易出现的一种现象,嘉宾因此聊到一些不适症状的挣扎,发现还是要与之共存,一旦把它当个事,去治,可能会有更严重的问题出现,没有止境。与之共存反而没那么可怕了。谈到贝多芬晚年完全听不见,其实苦不堪言。贝多芬故居附近有一个体验博物馆,就是让你体验失去听力,耳边出现的鸣响和燥音,一般人难以承受。
聊天继续深入,提到一个人把自己的“痛苦不适”说出来,有时是为了别人,让别人在你的不适中得到安慰,是一种共情的心理,是一种“社会道德”。话题很有意思。想起“锵锵行天下”河西行走开始的场景,疫情过后,窦文涛说自己几个月不敢下楼,怕坐电梯,那种怕简直不可思议,怎么会这样?可一看就知道是真实的,一种恐惧心理,好像越怕越有。他能说出来,让人也是一种共鸣。想想疫情期,或多或少都会有后遗症吧。记得2020年疫情刚过那段时间,我总是害怕感冒,尽量穿暖和,不敢吹风。有一次去妈家,妈喜欢通风,窗户都是开的,我一去就关得严严实实,就是担心过门风感冒。妈打开,我再关,像拉锯。妈笑,你怎么连我都不如,这么怕吹风……也许就是小小的疫情后遗症,有一种内心深处的担忧,只是担心感冒抵抗力变差,容易感染病毒,就是一连串的事,小小感冒因为疫情变成了一个事件……
窦文涛越变越开阔,敢拿自己说事儿,进退感非常之好,不拧巴。他说,如果如鱼得水,就享受那种状态;如果时机不对,不合拍,就退。他在中国哲学里学到的是“进退”二字。
知进退,就没什么好怕的。
那期谈话节目看完,想到一个朋友。她曾说,有人跟她说到人生中不好的事情时,她不轻易安慰别人,而是说一件自己的难事……深觉这位友人心底的善良和朴实,真人难得。某种程度上,这也许是一种最佳的安慰。没有人的生活是完美的,充满缺憾和起伏才是人生真相。
读书
关于读书,有些想法,是因为小孩随意一句话引发的。
上次见面,我带给他两本书,是某位硅谷学者写的随笔,觉得他读读也许在思维上有些启发。前段时间,他偶尔提到看了,说都是一些道理,道理都懂,看完启发不大,不如看文学小说给他的启发。简单的一句话,当时我不以为然。后来,再细想想,的确是这么回事,这类书其实也是一种深度鸡汤文,自己平时也不太看,但为何带给他?也许是觉得理工科年轻人学业忙,不太有时间读一些大部头的书。但是,年轻人,不是我们想像的那样,他也许没有时间看太多的书,但分辩力还是有的。道理不是硬教的,而是自己去悟的,看经典历史文学小说,也许看似无用,但思考是无形的。好的书不讲道理,但它会把你带入一种思考情境,让你自己去探索,余味是留给自己的。而现在,却是直接的道理横行天下,让人产生主动思考的书少见。
生活中,很多这类的书就是鸡汤文。变着包装讲道理,那还是负责任的鸡汤文,还有一种鸡汤文是偏激的振振有词,容易误导一些没有阅读基础的人,这是非常可怕的。看完热血沸腾,心浮气躁,却又不想脚踏实地。那样的书,不如不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