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脑体倒挂”?危言耸听!
姜春康
芝罘区2011年首次大规模人才招聘会中,众企业不再苛求工作经验,而大量招聘“新手”。而另几场招聘会中,许多月薪1000元的文员职位,上百名大学生争抢;月薪1500元的送水工、搬运工,农民工未必愿意来干。
于是乎,有人大喊:新“脑体倒挂”来了!果真这样吗?不妨让我们先看“脑体倒挂”定义——相同工作时间内,脑力劳动价格不高于体力劳动价格的现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即使中国外享有盛誉的数学家杨乐,买西瓜也要拣小的买;著有《平凡的世界》、《人生》的大作家路遥,为了省钱,中午饭只吃两个馒头一根大葱。当年,民间最流行一个说法:“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
如今的高学历低底薪,是“脑体倒挂”?我认为,该说法不成立。第一,上世纪的“脑体倒挂”,因一味追求劳动者形式上的平等,导致实质价值人为的不平等,更让技术、知识相对贬值,只是特定背景下孵出的蛋。加之,计划经济体制下僵化的工资制度,“脑体倒挂”愈演愈烈。而当前,市场经济活跃,拿“脑体倒挂”来硬套高学历低底薪现象,不合适。
第二,仅因一些大学生工作报酬低,就喊“脑体倒挂”,很片面。就业市场,由供需双方决定。许多大学生并非找不到工作,而只是暂时找不到合适、理想工作而已。暂时失衡,就要求大学生放低要求,可先就业再择业。这现象,系市场需求规律,并非人为制造的“事故”,因此,也不等同于“脑体倒挂”。
第三,懂技术和高学历者,上升的加速度往往更优。工资即便初期略滞后,随时间推移和经验积累,技术和学历优势会在实践中展示,变为加薪和提升砝码,最终得到合适待遇并实现愿景。如,一工人和一大学生都打工喂猪,月薪1000元,但很可能5年后,前者依然在喂猪,月薪依然1000元,而后者却靠理论实践结合的经验,自立门户成猪老板并雇人喂猪了。由此再看,“脑体倒挂”说法不攻自破。
请大家慎言“脑体倒挂”,不要把这句话当成找不到合适工作的托词。摆正心态先就业,才是正道。低薪,只是暂时的,只有努力才会实现价值。更何况,国家正采取措施大力推动就业,并努力提高高学历、高技能劳动力的价格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