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把梨重出江湖的启示
姜春康
今秋时节真的成了“金秋”时节———连日来,令龙口梨农惊喜的消息在乡间不胫而走:多年无人问津的龙口长把梨近来每公斤收购价直逼4元钱。众多龙口梨农称,“这是史上最高价,不敢想象!”(《烟台日报》)
长把梨高调重出江湖,钻至“史上最高价”,让人欣喜。从当年的叱咤风云到差点退出市场,继而再到被重视被高价收购,长把梨的悲喜两重天说明,经济学上的供求理论,在平衡市场上起着至关重要作用,从而呈现出“物以稀为贵”的表象。不过,这也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如何保护传统品牌,让其长久不衰,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龙口长把梨的名气,曾经很大——该梨种植历史距今已近300年。上世纪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该梨作为山东省唯一出口创汇的梨品种,出口至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最多达2万多吨。1994年,农业部因此命名龙口为“中国山东梨之乡”。但随着栽培面积的急剧膨胀,再加上河北鸭梨、新疆库尔勒香梨等新优品种大量挤占市场,使得长把梨陷入境,遭遇滑铁卢。如今,长把梨种植剧减,外地梨“入侵”攻势也退弱,长把梨又被重新得以重视。这结果还不算最差,至少告诉我们:市场的路,要符合规律来走,不能盲目,也不能冲动。
长把梨的“辉煌”要想持续下去,当学习烟台苹果。上世纪80年代,在苹果市场上唱主角的国光苹果,靠又小又红的卖相,清脆中带着酸甜的味道,抢占商机成为宠儿,而后迅速扩张的种植和未控制好的御敌,国光苹果也悄然“沦落”。不过,“烟台苹果”的牌子却始终没有倒下,因为“烟台苹果”至少做到了四点:一,加强品种的引进,如红富士等;二,严防盲目扩张,控制总量避免“劣币驱逐良币”;三,在抱团发展模式上探求新路,如果农贴统一标识;四,借助一些机会进行有效宣传,如栖霞市到上海世博做苹果节。这四点,值得长把梨及其他传统品牌学习。
市场竞争法则告诉我们,任何产品都不能以感情牌为法宝,过犹不及,只有研究明了个中原因并努力寻求突破,方能华丽转身,而不至于被搁置到历史的筐内,被人遗忘在角落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