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新加坡"住房痛苦指数"之比较

(2008-03-03 08:20:41)
标签:

房产

 北京新加坡"住房痛苦指数"之比较
                                                    魏雅华

 

    在刚刚召开的本届人大政协两会上,“住房”再次成为五大热门话题之一。许多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都提出,要按照新加坡模式推进中国房改。那好,我们便将北京和新加坡的"住房痛苦指数"加以比较,使我们对新加坡模式有更深的理解。


    2007年12月北京的"住房痛苦指数"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收支基本情况"显示,北京市城镇居民2007年人均收入为1874元,仅次于上海而位居全国各地区第二。而2007年12月北京的商品房均价为14470元/平方米,所以北京市2007年12月的"住房痛苦指数"应为:
 
    2007年12月北京市住房痛苦指数=14470元/平方米÷1874元=7.72
 
    2007年10月18日,《第一财经日报》上刊登了署名为孙荣飞的一篇文章:《新加坡中低收入家庭5年收入可买套租屋》,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提到新加坡人的住房痛苦指数,陈绍连(新加坡市区重建局副局长)说,新加坡的租屋是精装修,全家具电器的,而且只以使用面积销售。使用面积大于92平方米的四居室精装房(全家具电器),仅售27.8万~41万新加坡元,均价大体在3022新加坡元/平方米左右。在新加坡普通民众平均月薪3900新加坡元。
    以此计算:

 

    2007年新加坡住房痛苦指数=3022新加坡元/平方米÷3900新加坡元=0.77。

 

    而"住房痛苦指数"的临界点是1,即当"住房痛苦指数"的小于1时改称"住房幸福指数",所以“新加坡住房痛苦指数”应改称“新加坡住房幸福指数”。
    读到此文让我非常吃惊,一位曾任新加坡建设局局长,现任新加坡市区重建局副局长的政府官员,说起“住房痛苦指数”如数家珍,而且计算的公式也与我所设计的计算公式完全相同。计算的结果也与我所计算的结果完全相同。均为0.77。而两个人相距千里。
    我不知道是他从中国的媒体上引进了“住房痛苦指数”的概念,还是新加坡的房地产市场原先便有这个指数。也许,是孙荣飞先生在采访他时,向他进行了“住房痛苦指数”的发问?但此种可能无法从文中看出。
    不过我知道国外习惯使用的是“收入房价比”,可“收入房价比”与“住房痛苦指数”的计算公式有很大的不同。
    “收入房价比” 的计算公式为:

    “收入房价比”=每套房平均售价÷家庭年收入

    北京"住房痛苦指数"超过新加坡"住房痛苦指数"10倍。如果真能按照新加坡模式推进中国房改,诱人的前景不言而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