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地产商的钱包和老百姓的钱包
-----我们该更看重谁的钱包? 魏雅华
现在,当我们在讨论2006年的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时候,我们会经常地碰到这样的问题,那就是:房地产商钱包和老百姓的钱包,我们该更看重谁的钱包?
这个看似简单却又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这似乎是个非A即B,非B即A,却又像AB都不是的问题。
这个问题很像爸爸妈妈在问孩子:爸爸好还是妈妈好?
孩子说爸爸好,妈妈不愿意,孩子说妈妈好,爸爸不愿意,孩子说爸爸妈妈都好,爸爸妈妈一齐骂:小滑头。可如果孩子说爸爸妈妈都不好,爸爸妈妈更会一齐骂:没良心的小坏蛋。似乎怎么说都不对。
也许正是因为如此,这个问题才更有嚼头。
我之所以要说这样的话,是因为在2006年,这个问题非常紧要的摆在我们的面前,摆在中国房地产论坛的面前。
我们说“中国的商品房太昂贵”,首先,这个论断是建筑在大量的国情数据收集、分析、对比、判断的基础之上,体现了市场的公平原则。其次才是建立在市场的公平原则上的,对老百姓的钱包的体贴和关爱。这叫实实在在的大实话。
当我们听到有人说,现在的高房价是市场的供求关系的一种妥协的结果,是自然形成的,是合理的。那么,我们便要看看,说这话的人是谁。
如果走上中国房地产论坛的是房地产商,那不奇怪,很正常,房地产商们为保卫自己的利益而战。我们会洗耳恭听,听听他说的是不是真有道理,说的是正理还是歪理。是正理我们会听,是歪理我们会驳。
可如果走上中国房地产论坛的是政府官员,我们就得多个心眼儿,想一想,他为什么这样说。他代表谁的利益?当他不为老百姓说话的时候,我们就更得想想,老百姓的父母官儿为什么不为老百姓说话。他的话里还隐藏着哪些潜台词儿。
所以,政府官员们说话可得当心点儿,这也正常,政府官员们的话斤量重,即中国古人说的:一言九鼎。对于刀刀见血的话,说的时候是更该掂量着点儿。
不过需要说一句的是,向着房地产商说话的政府官员,也未必就是收了谁的钱。
往好里说,也可能他是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该拉一把房地产商的时候,也要拉。房地产商只要守法,也是好百姓。往差一点说,他是为了他自己的政绩,或是为了地方财政的钱包儿。这虽不那么光明磊落,可也没有什么大错儿。政府里头还是好官儿多。
如果走上中国房地产论坛的是经济学家,我们不妨稍稍宽大些,毕竟是学术讨论么,什么都可以说,语不惊人死不休,随他去说吧。不过,我们的经济学家在开讲之前,要自报家门,让大家知道,你在哪个企业兼职,哪个房地产商从他的钱包里给你发钱。这叫诚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禁止政府官员们在企业兼职,禁止政府官员们在房地产商从他的钱包里给你发钱,那叫商业贿赂。可法律没有禁止经济学家在企业兼职的条款,即“法所不禁”。于是,经济学家在房地产商的钱包里拿钱便不违法,不算隐私,说出来也无妨。要经济学家自报家门,这个要求并不过分。不算难为他。
需要说明的是,中国的大经济学家,特别是代表官方的、被称作主流经济学家的,十有八九都在企业兼职,从企业家的钱包里拿钱。所以,这得成为一条纪律。这叫光明磊落。
对于主持中国房地产论坛的媒体来说,“房地产商钱包和老百姓的钱包,我们该更看重谁的钱包?”这个问题便更重要了。
媒体以广告费的方式从房地产商钱包里拿钱,那是名正言顺的合法收入,而且,此项收入在大多数媒体的广告费收入中,所占比重(30%)名列第一。说媒体是靠广告费生存,并不夸大。
可媒体不要忘记,媒体真正的衣食父母还是媒体受众,还是老百姓的钱包。
如果媒体因为广告费而过于看重房地产商钱包,尽说些房地产商爱听的话,看着房地产商的脸色说话,这些话对于老百姓肯定是不那么入耳的。那么,它的公信力将会受到损害,老百姓会远离这些媒体。如果媒体失去了受众,那么地产商也会弃它而去。
试想,当广告没有发行量、收视率、流览量的时候,房地产商还会把广告给你吗?
房地产商会拿着钱去打水漂儿吗?
反之,当你拥有数量惊人的发行量、收视率、流览量的时候,房地产商钱包里的钱会哗哗地流进你的钱包,挡都挡不住。说白了,房地产商钱包里的钱,也是从老百姓的钱包里划拉来的。
黄河的源头在哪里哟?在老百姓的钱包里。
声明:此文为原创稿,报刊转载须征得作者同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