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如何才能象国际品牌一样有身价(一)
如今的中国企业面对以下困境束手无策:如火如荼的价格战、促销战与终端会战;竞争对手降价和促销,不跟进降价和加大促销力度,销量就会马上下滑;营销费用与品牌创建成本总是居高不下。往往是,辛辛苦苦一整年,销售额高得惊人,但利润低得吓人,连许多赫赫有名的“名牌”也概莫例外。摆脱拼价格、拼促销、拼资源是中国企业最大的渴望。
其实拼价格、拼促销、拼资源背后的实质是是同质化竞争。同等技术水准下,制造出来的往往是差异化程度极低的产品,再加上没有一流的品牌战略赋予品牌差异化的认知与联想,在消费者的心目中,不同品牌之间是没有差异的,所以就只能靠规模领先、总成本领先来竞争。技术创新和打造高价值品牌是赋予差异化、摆脱中国企业面临的困境的唯一的出路。而且这一点对很多中国企业来说,是最直接、最实效、最快地解决当前困境的战略选择。因为,一个企业真正要通过技术创新形成比较竞争优势,需要持续的巨大投入,而且周期也很长。而在很多行业,只要真正掌握品牌战略的精髓,即使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也是完全可以打造高价值品牌的,比如服装、食品、饮料业中国企业之所以没有获得较高的利润主要不是在技术上落后于跨国企业,而是品牌价值上不如人家。所以,中国企业不仅要靠技术创新更要靠创建高价值品牌来摆脱中国制造的困境。
高价值品牌是指具有较高的品牌溢价能力的品牌,即同等技术与品质的产品能卖出更高的价格。比如,耐克从中国制鞋厂花120元人民币买走的运动鞋因为打上了耐克品牌,所以售价就窜到700多元;海尔品牌的电器总是比一般电器贵15-30%,有时甚至比松下、三星等国际品牌都贵,但消费者仍然选择购买海尔;都澎的一把打火机在6000元以上、华伦天奴的一件至少衬衣800多元、登喜路的一个钱包2000多元。这些都是具有很高的溢价能力的典型品牌。这些品牌之所以有很高的品牌溢价能力主要不是因为技术领先,而是因为在一流的品牌战略统领下,品牌具备了情感和自我表达型价值,超越了实体产品本身,产品在顾客心理中拥有了很高的感知价值。
那么,该如何打造一个具有强大溢价能力的高价值品牌呢?
一、提炼品牌灵魂——核心价值,并以核心价值统帅一切营销传播,让核心价值刻在消费者的内心深处,使消费者付高价购买具有充分的理由。
消费者愿意花更多的钱购买一个品牌的主要原因是由品牌在消费者大脑中(也有时髦地称之为心智)的联想所决定的。消费者对一个品牌所能联想到的所有的信息能深深触动消费者的内心世界,并产生积极、美好、愉悦的心理体验,消费者就会认同、喜欢乃至爱上了这个品牌,也就自然愿意购买、更多地购买、花更多的钱购买这个品牌。同时,我们把触动消费者内心世界的最有力的信息称之为品牌核心价值。所以,品牌核心价值是品牌资产的主体部分,它让消费者明确、清晰地识别并记住品牌的利益点与个性,是驱动消费者认同、喜欢乃至爱上一个品牌的主要力量。
品牌有一个令消费者怦然心动的核心价值是消费者愿意付出溢价进行购买的主要驱动力和理由,如宝马的“驾驶乐趣、潇洒的生活方式”、三星的“e时代领导者、时尚”、浪琴的“优雅个性”。
核心价值是品牌的终极追求,是一个品牌营销传播活动的原点,即企业的一切价值活动(直接展现在消费者面前的是营销传播活动)都要围绕品牌核心价值而展开,是对品牌核心价值的体现与演绎,并丰满和强化品牌核心价值。品牌管理的中心工作就是清晰地规划勾勒出品牌的核心价值,并且在以后的十年、二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品牌建设过程中,始终不渝地要坚持这个核心价值。只有在漫长的岁月中以非凡的定力去做到这一点,不会被风吹草动所干扰,让品牌的每一次营销活动、每一分广告费都为品牌作加法,起到向消费者传达核心价值或提示消费者联想到核心价值的作用。久而久之,核心价值就会在消费者大脑中烙下深深的烙印,并成为品牌对消费者最有感染力的内涵,核心价值是提升消费者心智中的品牌感知价值和溢价能力的主要驱动力量。
二、塑造大品牌与业内领先地位的形象
一个区域小名牌溢价能力不如全国性大名牌强,一个中国名牌则不如国际名牌,如娃哈哈、乐百氏酸奶要比地方小品牌高20%,雀巢奶粉要比一般国产品牌贵25%以上。所以要尽量塑造出大品牌形象。
在广告、事件行销、新闻宣传中要不失时机地宣传能佐证自己为大品牌的信息。海尔“先难后易”的国际化战略,大肆张扬“产品畅销德国、成功登陆美国、全球海尔人祝中国人民春节愉快”,有效树立起国际级大品牌的形象,溢价能力超过了其它国内电器大品牌。
三、赋予品牌高档感、高价值感
要让品牌有高档感和高价值感,功能型利益为主的品牌应持续一致地不断提高技术与产品使用价值,如一个品牌几款电器技术领先、功能人性化、外观精美,只能有限度地提高单单这几款电器本身的售价。如果,企业不断地推出这么好的电器,久而久之品牌就具有了高档感与价值感。品牌的溢价能力就能涵盖所有产品。
情感型、自我表达型利益为主要价值的品牌,品质、技术是基础,应主要通过广告塑造品牌豪华、成功、时尚等内涵,同时在工业设计与做工上精益求精,并在豪华高档场所设零售终端。
很多产品同质化严重,就应该赋予品牌的核心价值独特的情感与自我表现型利益。比如“品舍得酒,感悟智慧人生”、浪琴表“优雅人生”。是这种独特而又让目标消费者怦然心动的核心价值强有力地支撑起品牌的溢价能力。
四、保持合理高价格
对于情感型、自我表达型利益为主体的品牌,保持高价格意味着品牌麾下的产品一律保持高价,并且千万不可随意和经常性降价,服饰类品牌顶多一年偶尔来几次换季或断码降价,非季节性产品应保持长期不降,否则会伤害品牌的档次与价值感。但很多品牌面对销量暂时下滑或竞争者的降价攻势,往往失去定力也跟着降价。这时候很考验企业家与品牌管理者的意志力。随着收入的提高,情感型、自我表达型利益为主体的产品如名酒、名烟、名表、服饰应不断调高价格来体现品牌的的高身份,因为这类品牌有个特点消费高价品牌的群体绝不会买低价的,对他们来说卖高价品牌本身就是一种需要。消费2000元一件Dunhill
T恤的富豪绝不希望Dunhill生产400元一件的T恤,洋河大曲是中国老八大名酒之一,连续三次品酒会中被评为全国第一,曾经是最高档白酒品牌之一,但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未抓住高档酒价格上扬的三次机会(五粮液就通过那几次机会奠定了高档酒的地位),一直以50多元以下的价格在销售,结果公众觉得洋河大曲是中低档品牌。中华烟每隔一段事件都会略微调高价格,始终高于其它品牌,稳稳树立纯正高档烟的形象。象玉溪刚开始上市时的95年就卖到40多元,销量非常好,现在却卖20多元,销量却大幅下降了,因为纯种的高档烟形象被破坏了。其实,玉溪真的眼馋20-30元价位的市场。完全可以让别的品牌担当此任。
对于电器、食品、日用品等功能性利益为主体的品牌,保持高价格意味着价格要始终比竞争品牌高一点,即使降价也必须遵守这一原则,同时品牌麾下有低价格产品是正常的,索尼的walkman最高价的为3000多元,最低价的为100多元;海尔的250升的冰箱最低的为2300
元,最高的为4200
元,不同价格的产品主要是由产品的功能、成本、原料造成的,但无论价格高低,产品都是符合索尼、海尔品牌的基本承诺的,此时,海尔、索尼的溢价能力体现在同样功能、品质、原料的产品价格要更高一些。电器业随着技术的成熟、规模的扩大、竞争的加剧,降价是难免的,近几年海尔空调、冰箱的价格都有所下降,但始终保持比竞争品牌贵一些,这就无损其品牌档次。
五、有效标识出不同档次的产品,避免锦衣夜行
有些行业品牌麾下有高中低不同价格的产品是正常的,如刚才提及的索尼、海尔。但如果不能有效地标识区分出高中低价产品就会有损品牌的高档感与溢价能力。一种较好的策略是用品种名称、包装与工业设计来区别出高中低档。洋河大曲就用“五十年陈酿”这一品种名称与包装来标识洋河中的最高档酒,对于重新恢复曾为全国最高档酒及老八大名酒之一的往日尊贵起了较好的作用。象手机,用型号、外观也能较好地区隔出高中低档产品。因为手机的高中低档产品在外观上有显著差异,消费者容易识别。但彩电、冰箱等电器往往在工业设计上差异不显著,区隔不明显,这时最好采用副品牌加以区隔。
如果外包装、品种名、副品牌不足以区分出高中低档,就应该发展多品牌或者绝不能把低价产品混入溢价品牌中,身份象征性产品尤其如此。比如,不少香烟品牌有30元以上、20元以上、10-20元、10元以下等多个品种,主要用颜色、金装、镶边等外包装的变化来加以区别,由于要用类似策略的品牌很多,有的品牌红色是高档、有的品牌红色是低档,消费者往往分不清哪种颜色是高档的,即使买了高价烟,别人也不知道高价与否,等于“锦衣夜行”,所以很多人就不选这些品牌。而中华最低价是30元,所以几乎谁都知道中华为高档烟,这是中华烟屹立在主流高档烟市场岿然不动的原因。明白了这一道理,不少香烟品牌还是可以挑战中华的高档烟地位的,比如江苏的苏烟、甘肃的兰州烟就按照这一战略思维,在局部地区形成了对中华烟强有力的挑战。关键是是否有定力去长期坚持高价。
而上述所有策略能奏效的前提有足够的信心并不断坚持,绝不轻易发生游离。打造高价值品牌没有想象中那样困难和遥不可及。5年前,大家都觉得三星、LG等韩国品牌成为高价值品牌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今天三星已经成就为势压索尼,品牌溢价能力超过爱立信与摩托罗拉的一流品牌。只要你坚持自己的品牌核心价值与战略定位,并使企业的整体价值活动都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坚持、坚持,再坚持,一定能打造高溢价品牌。在坚持的过程中,你要有耐心。不要因为暂时的灰暗而放弃。尽管中国企业普遍浮躁和缺乏耐心,但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已经有懂得在马拉松赛跑中去胜利的优秀品牌——华为、海尔、联想。
翁向东博客其他精彩文章:
“分享”成就了福布斯富豪王水福——翁向东眼中的杰出企业家(一)
长影董事长刘丽娟-大气方成大业——翁向东眼中的杰出企业家(二)
四川久大盐业集团董事长傅刚义——翁向东眼中的杰出企业家(三)
杰信文化系列1:我们的愿景与使命
在上海的天空下——在上海杰信工作感悟手记
2006年您认为自己最大的成就是什么?答《新营销》
中国营销水平近5年没有进步—在06年中国十大营销专家颁奖大会上的讲话
……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