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与大众们相处——六和敬

(2008-11-28 17:25:24)
标签:

六和敬

教育

                                         节自 净空法师《无量寿经》讲记

   人是社会动物,换句话说,他在生活里面一定要与大众发生关系。如何与大众们相处?这就要讲到六和。

   “六和敬”是世尊给我们定的处众的规矩,处众必须要遵守的原则。六是六条,六条里面都有和,不但要和而且要敬,称为六和敬。这六条,只要是学佛的同修,无论在家、出家,无论你从事于哪一种行业,都非常重要,念念不能够舍离,要把它常常记在心上,认真努力的依教奉行。

  (1)见和同解   (2)戒和同修      (3)身和同住

  (4)口和无诤   (5)意和同悦      (6)利和同均

第一条“见和同解”。今天社会上许许多多人,都将“和平共处、共存共荣”这个口号挂在口头上,虽然普遍的在宣传,可是效果未见得理想。原因在什么地方?虽然喊和平共存,用什么方法达到和平共存,没有说出来。如果说没有理论、没有方法,单单这一句口号,当然是落空的。佛教给我们第一条“见和同解”就是理,和睦的基础建立在这个理念上。见是思想、见解,如何能够做到同解,用现代的话来说,建立共识,我们大家有共同的见解、共同的认识,这是和平相处的根本。相同的见解、相同的想法,标准在哪里?甲说他的思想见解正确,乙也说他的思想见解正确,到底谁正确?我们要依谁?说实实在在的话,在今天末法众生,就像《地藏经》上所讲的“刚强难化”,都以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人人都自以为是,所以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矛盾、冲突,哪里有和平?我们看到都是斗争坚固,要消弭这些斗争,一定要建立共识。佛给我们讲的标准好,我们听了佩服、肯定,能够奉行。
佛是用什么标准来建立共识?佛给我们说,我们每一个人把自己的成见都放下,把自己的想法、看法都放下,那不就同了吗?这个高明。佛并没有自己说:“你们的知见是错误的,我的知见是正确的。”佛没有这个说法。佛要这个说法,我们听了也摇头,“释迦牟尼佛,你也未必正确,我为什么要跟你走?”佛这么一说,我们大家都把想法、看法统统都放下,这样正确,我们可以接受。
所以,诸佛如来没有牵着我们的鼻子走,而是教导我们人人顶天立地。所以佛法中说佛是“无依道人”,佛不依靠任何人,佛教我们也不依靠任何人。一入佛门受三皈依之礼,三皈依,佛没有叫你皈依他,没有;他教你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是觉的意思,自性觉。你皈依谁?皈依你自性觉,自性觉是佛宝;皈依你自性正,自性正是法宝,正知正见;皈依自性净,自性清净心,这是僧宝,所以皈依叫三自皈。释迦牟尼佛没有说,你要皈依我,没这个说法。所以佛的伟大之处在此地,值得人尊敬、值得人佩服。
佛这个说法是真理,可是我们凡夫业障、习气深重,我们实实在在没有能力回头。我们从迷回过头依自性觉,很想这么做,但是做不到。什么人能做到?能做到的人我们不称他作凡夫,在大乘法里面,这一回过头来就超凡入圣。经上所讲的初住菩萨,真的回过头来了,初住叫发心住;真的从迷回归到觉悟,发心住了。可见得一回头,从哪里回头?从迷回头,迷了才有六道、迷了才有十法界,所以从迷那里一回头,就是从六道回头、从十法界回头,那你这一回头就到哪里?一回头就入一真法界。这是诸佛如来对一切众生真诚的期望,希望我们在一生当中超凡入圣,真是慈悲到了极处,关怀、爱护到了极处。是以真实、至善之法传授给我们,希望我们在这一生当中,真正达到至善圆满的成就,这是佛的心、是佛的愿。
我们从一切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见解回过头来,正知正见。正知正见,《法华经》上讲“佛之知见”,如来在果地上的知见。怎么一回头就跟如来果地上知见一样?一回头就称性了。如来果地上的知见是自性的知见、本性的知见。正是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所说的,“本觉本有”,不是从外来的。为什么我们本有的佛知佛见会丧失掉,不起作用,变成邪知邪见?关键就是你一念迷,迷了就把你自性本具的正知正见,变成邪知邪见了。这一回头,自性里面的智慧现前,自性法宝。迷了自性,我们本具的德能也起了变化,变成什么?变成生死烦恼,变成处处都是障碍,业障现前。所以我们要皈依净,从一切污染回过头来依清净心,恢复我们自性的万德万能。所以这个三皈依,佛是体,法是智慧,僧是作用。从这个地方建立共识、建立见和同解,那还有什么话说,当然让九法界众生真正是心服、口服。
可是我们业障实在是太重了、习气太深了,我们转不过来,换句话说,很想回头回不了头。这个时候怎么办?这个时候就来一个暂时的方便法,诸位要晓得这个方法是暂时的,对于初学的凡夫有用处,我们就要找形相的三宝作依靠,就是世法里面讲我们得找个靠山。“佛”我们找谁?找本师释迦牟尼佛,不错,实在说这不是释迦牟尼佛的愿望。释迦牟尼佛希望我们跟阿弥陀佛学,你看经上赞叹的,赞叹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把阿弥陀佛赞叹到极处。我们要是以阿弥陀佛作老师,皈依阿弥陀佛,是释迦牟尼佛的愿望,释迦牟尼佛欢喜,你真的听话、你真的懂事。
阿弥陀佛在哪里?阿弥陀佛无处不在。这个话又讲玄了,无处不在,为什么我们看不到他?听不到他?接触不到他?他真的是无处不在,我们肉眼凡夫见不到。但是世尊给我们讲的《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在,经就是佛,佛没有离开经。依照经典的理论、方法去做,就是皈依阿弥陀佛、就是亲近阿弥陀佛、就是学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样样都圆满,阿弥陀佛没有丝毫欠缺,是我们一生做人、修行最好的榜样,所以皈依阿弥陀佛,佛宝落实了;皈依佛落实了,皈依法也落实了。
“法”,净宗现在所传的五经一论。在所有宗派里面、所有法门里面,净宗经典的分量最少,非常合乎现代这个时代。现代这个时代大家分工很细,工作忙碌分秒必争,大部的经论我们很难接受,净宗的经论就容易多了。如果实在工作繁忙,五经一论还嫌太多,无法受持,五经一论里面随便选一种,你一生受持、奉行,皆得圆满的利益,那就方便多了。
世尊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最详细的是《无量寿经》。五经里面最简单的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全部经文只有两百四十四个字,比诸位平常念《般若心经》还少,《般若心经》两百六十个字,它只有两百四十四个字,哪有不能受持的道理。一定要做到“受持读诵、为人演说”,那才是真的皈依了、真的回头了。所以我们读诵经文,一定要深解义趣,我们对经典要明白、要了解,解得愈深愈好,浅解不行,要深解,不断的深解,从我们初发心一直到成佛,都不能够间断。这个经有多深?给诸位说,其深无底、其广无边。佛经的义趣是称性的,所以他的深广也称性,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要从这个基础上建立共识,依照佛的教诲,刚才说过这是初阶段。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是依自性三宝,那是真实法,不再是方便法,你看佛法多么殊胜。
共识有了,那还得讲究方法,用什么方法达到和睦共处?持戒,“戒和同修”。这一个戒字,跟菩萨六度里面持戒意思是相同的,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所以诸位一看到戒和同修、持戒,往往我们想得很窄小。想五戒、八关斋戒、十戒,乃至于在家菩萨们受的菩萨戒,把这个范围想得很小、很小,这个错了。六和敬跟菩萨六度里面讲的持戒是广义的;广义要用今天的言语来说,就是守法,说守法大家都好懂,这个意思就广了。佛在一切经论里面对于我们的教诲,我们都要遵守,不仅仅是戒条。不但是要掌握到纲领,还要知道细行,日常生活当中微细的细节都要遵守,如果这些微细的细节,你疏忽了、忘掉了,你是迷惑颠倒,你还是不觉。不仅是佛的教诲,国家的根本法,宪法;除宪法之外,地方上他们的法律、法规,乃至于风俗习惯、道德理念,这个没有文字的不成文的法,我们统统要遵守。所以学佛,一切诸佛菩萨是最守法的人,最懂得守规矩的人,这是佛菩萨,佛菩萨做出榜样给我们看。戒和同修就是教给我们要守法。一般人从少到长,年幼的时候要接受父母的教诲,要接受老师的教诲,这都是守法,要从小养成守法的观念。
我们学佛一入佛门,就要培养守法的观念,只有能守法,决定能够跟大众和睦相处,然后落实在生活上,“身和同住”。大的环境,我们跟许许多多众生,现前同住在这个地球上,要爱护这个地球,要时时刻刻懂得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享受也要让别人享受;我这一代享受,还要想到还有下一代,要想到让后人有好的享受,这从大环境说。那么再缩小,我们这一个国家跟一国人相处。再缩小,就是这一个社团,像我们居士林这是一个社团,这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同修,同修们选出这个社团的领导、林长,以及各个部门领导的干部,他们也制定一些法规、章程,我们是这个社团的一分子,这社团里面的规矩统统要知道遵守。在家居士们你回到家里面,你这个家庭是社团里面最小的,最小的社团,你一家人要和睦,一家人都能够听佛的教诲,接受佛的教训,依照经典里面的话去做,你一家和睦。所以这是我们讲“身同住”。一定要晓得,我们跟一切众生共同生活在这个环境里面,怎么能不爱护这个环境?怎么可以任意的去破坏这个环境?这里面的意思很深、很广,要细心去体会,念念维护社团的安全,念念想着社团里面所有大众的幸福美满。
下面一条,佛教给我们“口和无诤”。佛知道一切众生所有的一些误会、结怨,十之八九都是言语造成的,所谓是多言必失。话不要讲得太多,太多了容易失言,容易引起别人误会、猜疑,于是就与人结怨了;结怨之后,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有意无意当中,造成菩提道上许许多多的障难。所以古德教导我们,“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你说这个多好。当我们想说话,话到口边了,“阿弥陀佛”,变成阿弥陀佛就好了,这个法子很妙。口和无诤,真正做到口和无诤,就是一天到晚见到人,欢欢喜喜,阿弥陀佛;不管人家给我们讲什么话,都说阿弥陀佛,这个好,心平气和。这一句阿弥陀佛是真言,除阿弥陀佛之外,全叫妄语,念经也不行,念佛才能往生、才能成佛。念经还会打妄想,妄想夹杂在经文里面,那个经念得没有效果、没有用处,所以古人讲,“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为什么?佛号最简单,妄想很不容易夹杂在里面,愈是长愈容易夹杂。你们想想看,你念个楞严咒,一定有妄想夹杂在里面,时间太长了,我们摄受的力量不够。念个往生咒,往生咒就短很多了,精神集中,自始至终念一遍,大概还不至于夹杂,如果你一下念个三十遍、五十遍,决定有妄念夹杂在其中。佛号简单。
我过去传授给大家就是念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念十声,一口气念十声,这十声里面不夹杂一个妄念,一分钟可以做到,我们一分钟这个摄受力量有,五分钟就靠不住,一分钟力量还有。所以每天你的一堂课,就是一分钟十句佛号,这个十句佛号,跟大势至菩萨所讲的念佛的原则相应,他老人家讲“净念相继”,这个净念不怀疑、不夹杂。相继是十句佛号一句、一句相续,十句,这就行了。一天念九次,最少的,当然是愈多愈好,至少一天要念九次,养成一个习惯,这是真正一向专念。又有一个恳切的愿望求生净土,做到一向专念,哪有不往生的道理?所以别小看一天九念,它真正有效果,它是属于净念相继。
所以一定要做到“口和无诤”。世间所有一切法,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有什么好争论的。人家赞叹我,假的别欢喜,不是真的;人家毁谤我、侮辱我,也是假的,何必生气。他骂别人,你为什么不生气?那不是骂我,骂别人你没有接受过来。他骂你的时候,你接受过来就生气了;你把自己也看作别人,他是骂别人与我不相干,你就不会生气了。“我”是假的、名是假的、相也是假的,人家骂、人家侮辱,实在讲跟这个名、跟这个相,风马牛不相关,这是事实真相。所以明了事实真相了,再去学佛,懂得一点道理,他骂的时候,“阿弥陀佛,谢谢,消灾免难”。他是我们的大善知识、大恩人,他每一句都替我消灾,我们的业障就消掉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能够欢喜接受,如如不动,就消业障;你要是全盘把它接受过来,自己在那里生气,那你是造业障。一个消业障,一个造业障,就在那一念之间,转过来的时候,不但不造业障反而消业障,佛真有智慧,教我们这个绝招。所以对于一切冤亲债主,我们每天将修积的功德回向给他们,报他们的大恩,这些冤亲债主天天给我消业障,我们的业障无始劫累积到今天无量无边,亏得这些冤亲债主天天为我们消业。诸位要知道,每天赞叹你的、奉承你的,消不了业障,赞叹多了贡高我慢,你又生业障了。口和无诤,要晓得怎么去做。
“意和同悦”,真正修学相应了、如法了,你必定得法喜,法喜充满,你的生活快乐,真正是所谓“离苦得乐”,你真的得乐。这个得乐,诸位要记住,不是说你得财富,也不是说你得功名、得富贵,不是的。得乐,乐与功名、富贵、财富不相干。你要不相信,你可以去问问那些很有地位的人、有大财富的人,你问他乐不乐?他不乐。他一个人不敢上街,怕人家要暗杀他,天天提心吊胆,生活在恐惧当中,有什么快乐?出门要好多保镖,你看可怜不可怜!一个穷光蛋哪里都去,多自在,谁也不怕,跟谁都欢喜。所以乐跟那些没有关系。而真正之乐是法乐,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白了,那才真乐。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能与理相应,与这个道理相应,与事实真相相应,那怎么不快乐?
意和同悦,我们每个人都依照《无量寿经》的方法、理论、境界来修学,都学习阿弥陀佛,最快乐的了。世出世间再没有任何的快乐,能比得上念佛人的快乐,修学其他任何法门,也比不上念佛法门的快乐。如果你要说我念佛念这么多年了,念得很辛苦,一点乐都没有,这什么原因?是你还没有入门,你念得不相应。天天读经,经里面讲的道理没懂,没清楚、没搞明白,不能把这些道理用在自己生活上,所学非所用,你的苦就离不开了。如果你所学习的统统能落实在生活上,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能与经典的理论、方法、境界相应,哪有不快乐的道理。西方称为极乐世界,我们现在虽然没到极乐世界去,极乐世界的气氛有了,极乐世界那个快乐有了,现在就能得到,现在是花报,证实果报之殊胜。
末后一条“利和同均”,这一条重要。佛说法,往往最重要是第一条跟最后一条。利是什么?指我们个人的福报。利和同均,这个意思就是有福共享,我有福报与一切大众共享,他有福报我不必享他的,要有这个认识。我有福报给人家享,人家有福报我不要享他的,我们只有付出,没有求取,你的心才清净、才相应。我有福报供给别人享,人家有福我也享,这样就变成有报有偿,有报有偿这是有往有来,这是做生意买卖,这个没有觉悟。真正觉悟,只有奉献没有求取,你的心多清净、多自在。实在给诸位说,真正能这样做,你的福报就愈来愈大,为什么?自性里面本具的德能现前了,自性里的障碍清除了。我有个念头要享别人的福,这是障碍,这是妄想、分别、执着,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没有了,称性的福德现前。我们看经典里面讲的西方极乐世界,《华严经》上讲的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那一种殊胜庄严,不但人间没有,大梵天也没有。他这个福报从哪里来的?不是修得的,诸位要晓得,不是修得,是自性里面变现出来的,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只要我们认真去做,利和同修,性德就能现前。假如你的妄想、分别、执着没断,你修布施、你修供养,能不能得福?能得,你所得的是你的修德,那个不是自性本具的福德,是你这一生所修的。你所修的福德能报得尽,也就是能用得尽的,不再继续修,福报用完就没有了,这是我们很容易见到的。在这个社会上太多太多了,他有福报,前世修的,这一生没有修,福报享完就没有了。
佛在经论里面告诉我们,世间人的福报,财富是修“财布施”得来的,你布施得愈多,你得的财富就愈多。今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商业巨子、大企业家,他们拥有很大的财富,从哪里来的?前世修得的,有许多是由很多世累积的,在这一生当中缘成熟了,发这么大的财,得这样殊胜的果报。可是人享福是个很麻烦的事情,一享福就糊涂了,就被福报迷了,迷了之后,他就不肯再继续修福,而且没有智慧,纵然想修福做一点好事,做一些社会慈善福利事业,那修的很小的福报,不懂得修积殊胜的大福报,他不懂得。聪明智慧是果报,是修“法布施”得来的,世间有一等聪明智慧超过平常人的人,这些人过去生中修法布施。健康长寿是过去生中修积“无畏布施”。由此可知,因缘果报的道理跟事实真相是真的,真实不虚,修什么样的因,得什么样的果报。
今天这个社会,尤其处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一九九八年。诸位如果冷静去观察,现在这个社会充满了危机,整个世界找不到一个安全的地方。说实在的话,无论是你的地位、你的财富、你的眷属,你能不能保得住?谁都不敢讲。头脑清醒的人,明了过一天算一天,明天是什么样子,谁知道?尤其现在说到经济,叫泡沫经济。泡沫经济是什么?《金刚经》上讲的“梦幻泡影”,他没有念过《金刚经》,他也晓得泡影,知道这个东西不实在,所以我们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觉。怎么样能够保持?勤修布施,布施若能不着相,功德不可思量。着相的布施是福报,那是有量的福报;不着相的布施,福德就变成功德。佛在经论上常说,我们常常读到,讲席当中常常听到,有没有觉悟?真的觉悟了赶快干,不干恐怕将来连修福的机会都没有了,这一点要清楚、要明白。东南亚现在这一带,许多国家地区币值都在贬值,所以行善布施要赶快。你今天可以修一百万的功德,再过几天就变成五十万了,打了对折,你那个福报立刻就掉下去了。抓住机会赶紧去做,这是聪明人,这是真正有智慧的人。钱财不要放在自己身上、不要放在家里,放在银行、放在保险柜统统靠不住,只有把它布施出去,让一切众生共享,真实福报,永远不坏的福报。为什么不把这些泡影、泡沫的东西,把它变成金刚?把它变成永远不坏?看看我们在座的同修,有几个觉悟,有几个真正肯干,真正肯发心。我跟大家讲真话,我不要你布施给我,我一分钱都不要,绝不欺骗诸位。
如果要得智慧、要得聪明,一定要修法布施。现在我们这里修法布施是愈来愈方便了。居士林现在的讲经,一个星期七天,一年到头不中断,天天讲经没有中断的,你能够介绍你的亲戚朋友来听经是法布施。我们这边讲经,每一堂都留著有录像带、录音带,你拿这些东西送给你的亲戚朋友,也是属于法布施。何况我们讲堂外面,结缘的书刊很多,你每天来,自己有了、自己不想看了,想想你还有哪些认识的人,他们还没有接触到,可以送给他们、可以寄给他们。劝导大家有机缘接触到佛法,读到佛经、听到佛法,都是属于法布施,法布施的果报开智慧。
无畏布施里面第一条是素食。不杀害一切众生,不跟一切众生结冤仇,然后再能够护生,保护众生、保护社会的安定、保护一切众生生命的安全,这是属于无畏布施。所以无畏布施里头有不杀生、不偷盗;语业里面包括不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斗乱彼此两方,这个罪过很重。为什么?都是让社会安全、安定受到了伤害。所以往往造一种业,遭许许多多的苦报,这个业因后面产生的效果,就遭这些苦报。
所以这六条我们要记住。六条里面的意思,我们要很清楚、很明白,懂理论、知道方法,怎样把它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你一个家庭里面修六和敬,每一个人都遵照佛的教诲去做,你的家庭就叫做僧团。僧团,诸位要记住,不是指出家人这个团体;是指四个人以上同住在一起,依照这六条去修行,这个团体就叫做僧团。僧是清净的意思、是和睦的意思。这个小团体,彼此心地、身心清净,和睦共处,不分在家、出家,不分男女老少,也不分任何行业,四个人在一起依照这个方法修,就叫做僧团。僧团的出现,一定得到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为什么?太希有了,值得人尊敬。我们念三皈依这个誓词,“皈依僧,众中尊”。众,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团体。团体里面最值得人尊敬的,这个团体就是僧团,就是修六和敬的这种团体,最值得人尊敬。这是世尊教给我们跟大众相处,应当是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行持,都是教我们处世待人接物,没有讲到佛法。换句话说,没有学佛之前先学做人,先要把人做好。“三福、六和”都是做人的根本、做人的基础,从这个基础再向上提升,这学佛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十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