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看福州鼓山

(2011-08-21 08:55:55)
标签:

林则徐

福州

涌泉寺

鼓山

天王殿

分类: 游记

鼓山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东南部,闽江的北岸。福州周围没有高山,鼓山最高处虽仅海拔969米,但自古以来就是人们观东海赏日出的地方。

相传一天清晨,风云突变,雷雨交加。一些登山眺望日出的游人,急忙躲到山中巨石之下躲雨。在风雨声中一个用重锤敲响的簸荡之声,让每一个亲历者感觉到震惊。从此,巨石如鼓的故事便传遍天下。

以后人们编造了一个美丽的传说。说这鼓山的石鼓,原来是东海龙王进贡给天廷的,玉皇大帝下令将鼓与一面大旗放在南天门,作为人间干旱时指挥降雨的信号。结果,在孙悟空“大闹天空”时,将鼓与大旗打翻落到人间,成了福州现在的鼓山和旗山。所以,人们在天地干旱时到鼓山祈雨,便成了天经地义的事了。后来宋代有人在鼓山石鼓上刻“祈雨铭”字样。鼓山四季常青、岩秀谷幽、苍松滴翠,面积1890公顷,名胜古迹160多处。

鼓山游览包括鼓山达摩十八景、白云洞、鼓岭、鳝溪等。鼓山胜景以涌泉寺为中,分东西南北四路:寺东有灵泉洞、喝水岩、国师岩、观音阁等20余景;寺北有白云峰、白云洞、海音洞等40余景;寺西有葛仙居、蟠桃林、八仙岩、达摩洞等18景;寺南有回龙阁、兰花圃等。现在是省级风景名胜区。

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闽王王审知在治水防灾时为方便百姓到鼓山祈雨,在半山腰建一寺庙,因寺内天王殿前有罗汉泉,泉水涌出地面,而定名为涌泉祠院。明永乐五年(1407年)改为“涌泉寺”。至今高悬于天王殿雕梁之上的泥金匾额“涌泉寺”是清康熙皇帝玄烨的手笔。

寺中大雄宝殿、法堂、鼓楼、钟楼等25座殿宇,大多为清代所建,座座寺院依山坡逐层升高,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寺庙与山泉、古树与崖壑、溪涧与盆地巧妙地包罗于整体布局之中,有“进山不见寺,入寺不见山”、“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之感,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高超的建筑艺术。方丈堂前3株铁树年年开花,堪为奇景。

殿前一对千佛陶塔为国内罕见。寺内作饭用的4口大铁锅,其中最大的一口锅口径有1.67米,深0.80米,煮饭可供千人食用,是世界上罕见的“大锅饭”。寺内藏有佛教经典和佛学著作27900多册,其中有康熙、乾隆皇帝御赐佛经,以及印度、缅甸等国的贝叶经和血经657册,是佛学的宝贵财富。

山不在高,有寺则名。随着寺庙香火的旺盛,流传开许多文化轶事。涌泉寺的天王殿中供奉弥勒佛,作为护法之神的韦驮身穿甲胄,手执金刚杵站立在弥勒佛之后,能显神灵。清代雍正年间,象先禅师就任方丈时,寺中断粮无米下锅。象先便去求助韦驮。传说韦驮托梦叫他天亮后到鼓山下魁歧码头取大米。正巧,那天官兵在海上扣下一条粮食走私船。船主推说大米并非走私,而是施舍涌泉寺的。于是,韦驮为寺庙得米的显灵故事传开,不仅前来烧香的人多了,施主也多了,寺庙更知名了。

涌泉寺东面有个灵源洞,其下有“喝水岩”。相传,开山僧神晏在此讲经,嫌涧中水声喧闹,便大喝一声,涧水随即改道涌向东涧,由观音阁石壁中喷出,成为鼓山著名的“龙头泉”。福州是茶叶产地,用山泉水泡茶,品味极佳,更是吸引历代文人名士到此品茶、吟诗、题字。在灵源洞两侧的峭壁上全是大小题刻,琳琅满目,几无隙地,正楷、草、隶、篆书一应俱全,集历史书法之大成,人称“福州的碑林”。其中有鼓山上最大的“寿”字,字径达7米左右。峰顶有“天风海涛”四字,乃朱熹所书,最为著名。

鼓山的摩崖石刻480处都集中在灵源洞狭长的山谷里,包括宋代宰相赵汝愚、李纲,清代太师陈宝琛、船政大臣沈葆桢、以及李世甲、唐钺、郭沫若等人的手迹,有人说这里是国内罕见的书法艺术长廊。

流传甚广的鼓山诗文故事当属少年林则徐的传说。林则徐系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他在福州有两处故居,一是他的出生地中山路左营司,另一处为文藻山住宅。林则徐10岁随父亲及亲友登鼓山,面对高山大海,父亲出题“山”和“海”为第一唱,要每个少年作十四字对仗“折枝诗”。林则徐立吟答曰:“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当即受到家人们的好评。林则徐将东方辽阔大海的地平线比喻自己宽广的胸怀,表现出他少年有志。

1839年,林则徐在广东虎门焚烧鸦片的壮举,正是他站在中华民族的高度放眼世界,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他爱国忧民的情感,根植在故乡的鼓山上,源渊与闽江之水中,这都是来自中华大地的培育。闲看福州鼓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