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雄关”嘉峪关

标签:
长城第一墩嘉峪关关城军事防御中国长城历史 |
分类: 游记 |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南7公里处,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又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素有“河西重镇、边陲锁钥”之称。嘉庆十四年,甘肃镇总兵李延臣视察河西防务时,目睹嘉峪关地势天成,雄伟壮观,顿时感慨万千,激情难抑,于是挥毫疾书,写下“天下雄关”四字,高度概括了嘉峪关的宏伟气势。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当年征虏大将军冯胜下河西,以嘉峪关为“河西第一隘口”,置关隘,筑土城,起楼宇。明正德元年(1506年),兵备道副使李端澄主持,在嘉峪关城台上,建东、中、西三座城楼。这三座高大建筑物在同一条中轴线上,巍然对峙,气势壮观。从明代至清代,不断进行修建或重建,嘉峪关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夯筑时代。
嘉峪关关城由内城、罗城、外城三部分组成。内城驻守备司,外缘周长640米,东墙长154米,西墙长166米,南、北墙各长160米,面积2.56平方米;南、北城墙中间筑敌台,城墙角各筑方形角楼,东曰“光化门”,西称“柔远门”,门上均建城楼,城门外筑有瓮城。罗城位于西瓮城西墙外20米,为砖包墙,与外城相连,长287米,墙中间为砖砌券门,门额石刻“嘉峪关”。外城围于内城四周,全长1263米,连接长城,开有两门,门顶建有门楼,现有墩台3座,四周设护城壕。嘉峪关关城内外,现存文昌阁、关帝庙、戏台等古建筑物以及许多有关历史的碑碣,对研究嘉峪关建置沿革具有重要价值。
嘉峪关城门向西面开,它是明朝时期进关的第一道关口。门楣嵌“嘉峪关”三字,相传这是清乾隆皇帝的御笔所题。在清乾隆以前,嘉峪关城门经常关闭不开,过往客商农民必须验证以后才能放行。明初1372年,“以嘉峪关为中外巨防,西域入贡路必由此。”这时的嘉峪关已成为一座国际海关。驼铃悠悠,人欢马嘶,商队络绎,使者往来。明洪武永乐年(1400年)前后,是嘉峪关中西商贸最繁荣昌盛的时期。一批批的驼队、商旅,穿行于此从这里走向戈壁深处,走向世界。
明弘治7年(1494年),吐鲁番叛乱,明王朝下令关闭嘉峪关,中西贸易逐渐萧条。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葡萄牙著名旅行家鄂本笃到达嘉峪关,等待批准入关,在关外滞留25天。这是历史记载在嘉峪驿站等待时间最长的人。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陕西总督文绶上书皇帝,请准嘉峪关辰开酉闭。朝廷命嘉峪关严格把关,审查人员,等到五更鸡鸣时点名,验明身份始得入关,史称“闻鸡度关”。从此,嘉峪关敞开了它那神密的大门。
清末到民国初,嘉峪关变成税卡,凡出入者必须纳税,方得通过。嘉峪关作为连结内地与西域的重要关口,使“天堑”成为友好往来的通途。无数进出关的人,在嘉峪关冷峻而热切的目光中,在通往和平与文明的道路上,留下的是他们或悲壮的身影,或匆忙的脚步。由此,不能不想起张骞,想起班超,想起玄奘法师这些了不起的人。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被革职充军的两广总督林则徐,流放新疆伊犁,路过嘉峪关,写了《出嘉峪关感赋》。1907年7月,著名探险家、历史学家奥雷尔•斯坦因曾到嘉峪关进行考察后评价为:“这是一段重要的长城……。”
嘉峪关荒草寂寂,黄沙漠漠,地域辽阔,素为兵家必争之地,北面是积雪皑皑的祁连山,南面是坡陡谷深的黑山,两山之间,即是古丝绸之路的通道,又是举世闻名的古战场。明万历十二年(1593年),肃州兵备道副使郭师右为清除长城以北边患的胜利而书写“北漠尘清”四个大字。
嘉峪关正北10公里处,是明代屯兵操练的场所。嘉峪关以西20公里处的大草滩,“古来边城多战死”,据《肃州志》记载,嘉峪关一代,明代守边将领捐躯者多达32位。今天,战争的烽火早已烟消云散。但这辽阔的古战场,却如同永恒的风景,成为人们凭吊历史、抒情感怀的旅游胜地。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左宗棠任陕甘总督,他在收复新疆后,手书“天下第一雄关”刻匾,悬于关楼。
长城第一墩筑于明嘉庆十八年(1539年),由甘肃镇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由于墩台耸立在讨赖河边56米高的悬崖之上,又有“天下第一墩”之称。它是嘉峪关军事防御体系中66座烽燧墩台之首,除司屯兵、烽火、传递军情外,由于其形威严高耸,其势雄壮险峻,还具有重要的军事威摄作用。它的存在及其完整保存是构成现在嘉峪关古代军事防御体系完整性的重要依据。现在这座墩台残高约10米,其底部呈不规则正方形,底宽14米,长15米。正内仍呈正方形,长宽均为6米。长城第一墩与关城浑然一体,两者交相辉映,合成“西襟锁钥”,共享“帷屏西极”。在墩台与墩台之间以烟火互为信号通报敌情,为保卫西部边陲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提高长城第一墩的历史价值,展现其当年的古战场原貌,丰富景点的参观内容,嘉峪关市政府以长城第一墩旅游景区为基础,融会戈壁风光和西北民俗风情,挖掘长城文化和丝绸古道的内涵,对长城第一墩进行了规划、设计和开发,为游客提供了更多在视觉和观感上的享受。尽显“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象,使人们倍感西部古战场的沧凉、浑厚和深邃。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以铭记长城历史,弘扬长城文化,展示长城学研究成果,气势恢宏,内容丰富,堪称“中国长城第一馆”。博物馆坐北朝南,为城堡式半地下室上下层结构,建筑最高处距地面9.5米,建筑面积3449平方米。长城是人类有史以来历时最久远,规模最庞大的建筑体系。历经2300年,共20多个朝代及政权的创建修筑,分布于今天16个省区,总长度超过5万公里。其关、墩、城、障等工事,以及科学完备的军事防御制度,为古代军事科学的杰出与典型,是军事工程与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
通过大量的遗址照片、珍藏的实物陈列,把人们带入了久远的年代之中,使人们从蜿蜒起伏的长城、关城、墙垣、墙台、烽墩、城障等中,概括地看到嘉峪关的历史全貌。嘉峪关为中国长城最为雄奇壮观,保存最为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较之“天下第一关”山海关,更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美誉。这里不仅有雄浑宽广的古关大漠,神奇美丽的冰川雪峰,险峻陡峭的悬壁长城,古老静穆的长城第一墩等,还有牛羊成群的草原牧场,碧波荡漾的湖泊水乡,险峻的讨赖河大峪谷和一望无际的沙湖胡杨林等探险胜地,已经是一处集观光、探险、休闲、娱乐、怀古旅游的历史文化名城。
回溯漫漫历史长河,嘉峪关始终绝非仅仅是一道自我封闭的围墙,而是中华民族开发、建设边疆,传播传统文明的一项宏伟事业,是中华各民族融和发展的不朽丰碑,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嘉峪关市经过40多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长足发展,现在基本形成了以冶金工业为主导、商茂旅游业为支柱、城郊农业为特色的经济发展格局。西北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酒泉钢铁(集团)公司和酒泉航天工业基地的掘起,使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1992年被列为全国首批36个小康城市之一,1994年进入全国55个人均GDP过万元的经济明星城市之列,1995年位于全国84个经济明星城市的第64位,成为我国西北的重要工业基地,以“戈壁钢城”而享誉中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