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庆加分弊案 或将止步于遗憾

(2009-07-09 23:21:33)
标签:

教育

弊案

考生名单

稀泥

未成年人

重庆

杂谈

分类: 时事评论

重庆加分弊案 或将止步于遗憾

 

杨光志

http://blog.cqnews.net/attachments/2009/07/43878_200907092302491agKm.jpg或将止步于遗憾" TITLE="重庆加分弊案 或将止步于遗憾" />

    7月7日18时许,重庆市招生自考办公室发布《关于对2009年高考招生中少数民族加分问题处理情况的通告》,明确表示取消31名违规更改民族成分的考生的录取资格。为依法保护未成年人,重庆市招办表示,在为考生更改民族成分责任人已被严肃处理的前提下,不再对外公布31名民族成分被违规更改的高考考生名单。对此,教育部官方网站讯即发布了“态度是坚决的,调查是认真的”声明,称支持重庆不公布考生名单做法。(7月8日《新京报》)

 

    正如网友不依不饶地追问周老虎真相,绝不是同一个狡黠的老农民过不去一样,网友们盯紧重庆“加分门”说事,也绝不是同参与作弊的高考学子过不去。公众“不放过”的目的,就要借这样一个刺眼的个案,来看清高考的公平与否,来解剖教育的病灶所在,来寻求社会的公平正义。

 

    是的,那些参与作弊的学子,笔者坚信他们已大多数是已过18岁的成年人(从年龄算,他们理当多数已成年),他们理当负起他们参与造假的相关责任与后果,但这不是事件的核心,教育部将“爱护未成年人”作为唯一的理由,将球踢出来并企图吹响这场舆论博弈的终场哨声,对此一厢情愿,网民却以倒彩嘘声喝止,因为这一事件令公众相当不服气、不解恨之处,就在于教育部借“爱护未成年人”之名,行包庇造假官员之实。教育部的表态,无疑是之前重庆招办“不理他们”拒绝媒体的底气,同时也是将一包脓疮以一张创可贴遮蔽。其效果是让民众积怨沉淀,在下一个类似事件中寻找出口。

 

    公众是要讨说法,教育部却在和稀泥,作为身处“庙堂”的国家权威部门,却大讲“江湖”话,以道德柔术应对舆论穷追,并且还有一个中国特色的关键症结是,这种种说法与“稀泥”的上面,还有一个标准——“稳定”,这使得一切法规都得为这个莫衷一是的“稳定”给与让渡。

 

    《南方都市报》评论认为,重庆加分弊案,已逼近权力部门妥协极限,即通俗可理解为,权力部门已放出狠话:老子也只忍到这个程度了,莫逼我!对此,笔者认为,这大概也将目前网络监督的力量看得太低了,网民完全可嘴角一撇:老子一人肉,你还不得照样晒出来。基于此,南都评论揣度:可持续的抵进仍然合乎趋势。

 

    但,笔者之所以认为重庆加分弊案 或将止步于遗憾,是基于这样一些考虑,此事件与周老虎事件有所区别的是:其一,教育部所仗持的“爱护孩子”,不同于陕西“借虎生财”。前者确实可触痛很多人内心柔软处,溺爱孩子让孩子少受折腾少担风险,是许多国人下意识的习惯,于是乎此事件就很可能会模糊止步于“杀人不过头点地,得饶人处且饶人”的道德谴责层面;其二,此事发生后的重庆态度,最后是处罚了15名涉事官员,不同于周老虎事件中护虎派梗着脖子死扛,其PK的烈度甚低,虽说处罚的力度仅限于党纪中的无关痛痒的警告,政纪的还算严厉的撤职,但刻意强调了高考违规行为,而躲避了行政违法行为,没有使用上法律武器,使相关人等从诸如涉嫌公文造假、渎职等违法范畴的处罚中成功脱逃。总的看来,还算能稍平民心略抑民愤。

 

    “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中国的许多事,就是那么拎不清,尤其在教育领域,那是从它走产业化走应试路那天起,便“大海都翻了”,加分门,充其量只是这翻了的大海中的一叶破舟,还无力借此以疗治教育之沉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