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网友查“躲猫猫”的过程担忧与结局猜想
杨光志
http://blog.cqnews.net/attachments/2009/02/43878_200902212109521Oeba.jpg
云南省委宣传部19日发布公告,面向社会征集4名人士参与调查“躲猫猫”事件真相。
(2月19日云南信息报)
新闻链接:<http://news.sohu.com/20090220/n262352009.shtml>
如果“躲猫猫”事件背后真有猫腻,且这样的猫腻是当地官场想要隐瞒的,那征集网民调查也可能调查不出什么,网民不是侦破专家,且很有可能被假象蒙蔽,试想,以警方加上当地行政力量,要造个假象来应对几个外行的所谓调查,还不是小菜一碟?
但回头想想,躲猫猫一事,当地这么自信,将事件有意张大,邀请网友调查,说不定事情还真像官方所说的那样。如果真有冤屈,而看守所背后的上级又为“绷面子”而硬撑到底的话,即所谓“官官相卫”、“父不查儿”,那要承担的法律与道德风险,也得拈量拈量了,包庇罪、渎职罪……诸如此类的罪名,以及包括省宣传部都得一头栽进去,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如果还原的事实真相真是躲猫猫致死,网友也得为之反思一下了,尽管网上匿名发言无所顾虑,但以后为使自己的言论不致于闹笑话,起码也不能太想当然了,网友的想当然很多都是非理性的,并不值得鼓励。同时,发生一个网络事件,也可多问几个为什么,不宜只作单向度解读,正如去年西湖出现野猪伤人事故,舆论一边倒地骂当地居民安全保护措施不力。平心而论,现在哪个地方如果真有野猪出现,其实是证明了该地的退耕还林做得好,生态环境有了转机,这何尝不是好事情呢?看守所若真有“躲猫猫”(后更正为“瞎子摸鱼”的游戏),又何尝不是看守所人性化管理的表现形式呢?
网友喜欢拿行业形象来判定该行业的一切行为,警察行业形象不佳,是不争的事实,但也不是一切警方说辞,都可以拿来调侃。现在流行一种弱者即真理的民粹思维,一个精壮汉子,在看守所“颅骨受伤不治而亡”,光是“看守所”、“受伤”、“死亡”几个关键词就足够连线成一个“悲情故事”了,凡悲情均可声援,这一不小心就挠到了社会的痒处,构成热词是可以理解的。但反过来一想,生命脆弱,出现偶然事故让一个在押嫌犯死去,也不是没有可能啊。
总之,还愿事实真相是最重要的,所谓以“亮晶晶”应对“躲猫猫”,云南此举值得赞赏,值得各地仿效复制。此举为以后推进信息公开、打造透明政府、还公众知情权,都有划时代里程碑的意义,足可指引新闻改革之路,对政府如何应对汹汹民意舆情,也有可借鉴意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