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闻宜做生 制度当自信

(2009-02-16 15:12:25)
标签:

做生

高官

官帽

干部作风

官位

南都

杂谈

分类: 时事评论

新闻宜做生 制度自信

 

    杨光志

http://blog.cqnews.net/attachments/2009/02/43878_2009021615051119vDp.jpg制度当自信" TITLE="新闻宜做生 制度当自信" />

    今日读到两条新闻,均与工作作风与官员表态有关。一则是:《燕赵都市报》报道,“谁阻挡了河北事业发展,谁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过不去,我们就让他过不去,就要调整他的位置、摘去他的‘帽子’!”在2月13日召开的全省干部作风建设年动员大会上,河北省委书记张云川的这番话,让6900万河北民众通过电视屏幕看到了省领导从严治党,推进干部作风建设的坚强决心。另一则是:《南方都市报》报道:人大代表反映一些政府办事窗口效率低下,建议领导微服私访,对此,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朱小丹回答说:我去暗访目标太大。

 

新闻链接:http://news.sina.com.cn/c/2009-02-5/071815164422s.shtml
http://www2.nanfangdaily.com.cn/epaper/nfds/content/20090215/ArticelA08002FM.htm

 

    笔者有两点感慨:一是,新闻的做法有变“生”的趋势。二是,工作作风靠高层震怒可以改善吗?

 

    所谓新闻变“生”,是笔者由日本新闻“生放送”一词而引发的联想,“生放送”作为日本的现场直播形式,以原汁原味不作后期加工为特色,其虽有“滞后数秒播出”以防重大失误的防范措施,但基本上是实景再现的。上述两则新闻的做法即如此,尤其是南都的那一则,其“我去暗访目标太大”,大有“雷词”之态,南都不作任何置评但以标题点出,算是不为尊者讳的情景再现。不难想像,此语现于报端,会引议论纷纷,而其中不忿的声音会说,“你当官就该为民作主,何怕暗访目标太大?”“为什么暗访目标太大,还不是高官摆谱之风造成的”之类,而理解的声音会将此语理解为一句玩笑似的回答:“我是市委书记,动一发而引全身,不自由啊”、“我的脸屡现公众视线,微服私访不好操作,为免给基层带来太多的接待负担,还是不去暗访吧”之类。

 

    平心而论,这是笔者乐于见到的可喜变化:一变,官员不讲四平八稳的官话套话,体现本色,体现个性,那么,公众也不宜对一两句言语作过度阐释,以平常心解读官民对话。二变,媒体相信公众的判断力,不对新闻掐头去尾作后期加工“做熟”,不自作多情地替公众作价值判断,不着意为高官涂脂抹粉。

 

    具体到工作作风,我以为,以制度自信来替代高层震怒,当是施政者的首要选择,而“我们就让他过不去,就要调整他的位置、摘去他的‘帽子’”这样的话,笔者认为,高官可以说,说了也会得到坊间喝采,但效果不会佳。其一,这样的话,颇似战争年代的某些个性军官--“拿不下山头,老子枪崩了你”,其“土”性太重,按与时俱进的说法,就是人治痕迹太重。“我们”,谁是“我们”?也就是能决定下级官员命运的上级官员,那么,这句话就暗合了公众诟病的“老大决定一切”“老大难,老大一抓就不难”的制度弊端,所寄望的是官员的“贤明”自觉而非制度刚性强制;还有,以摘官位相威胁所暗示的,其实是官帽所附着的利益份量颇重,官帽被摘能吓住人,无非是享受不到官位上的好处,借“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句式反向思维一下:倘官不畏摘帽,你就拿他没辙了么?

 

    如果没有制度底气,高官只会宏观上的呼吁性表态,在郁闷的网民那里,说不定就会劈头盖脸来上一句--“作秀”。且让我们对会上表决心少一些欢呼吧,在网络时代,官民的话语权博弈,已略现平等之态,而观其言察其行,也会成为民众不盖馆而论定官员功过的利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