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我心 赚钱赎身的师范免费生们
杨光志

27日下午4点,重庆龙头寺火车北站,西南大学数学系正上大一的免费师范生汤宇(化名),拿着暑假打工挣到的400多元,坐上了回湖南湘潭老家的火车。他告诉记者,他打工赚钱是为了缴够免费师范生的违约金。有的免费师范生为了早日赚钱“赎身”,不惜在暑假同时打3份工。(《重庆时报》7月28日)
新闻链接:http://www.cq.xinhuanet.com/news/2008-07/28/content_13946286_1.htm

赎身——这过去专属于“艺妓”一类人的词汇,居然用在了师范大学免费生身上,有人在暑假同时打3份工——不是为了获取高薪,只是为了重获自由择业之身。如此悲喜剧的发生,源于我国对于某一类大学生的“有偿优惠”政策,这一政策简单说来就是:免费让你读大学,但读完后得当老师十年以上。
这个政策,本来是国家的“拨乱反正”之举。在大学收费大幅提高、毕业生择业完全接受市场引导之后,孩子读大学就成了整个家庭的“投资行为”。由此开始,大学师范专业便一年比一年严重地陷入招不起生的困境——既然同样收费,但是择业方向单一,且毕业之后留在大城市的可能性很小,回农村乡镇中小学做老师收入又不高,填报师范专业就是一种不划算的家庭投资。而师范生源不足,进一步加剧了教育兴国战略与农村师资力量缺乏的矛盾。不得已,国家只能以利益倾斜的方式来吸引那些家境较为贫困的农村学生报考师范类大学。为确保国家供师范生免费大学的财政投资不付之东流,就只好出台政策,与学生在跨入校门之前就形成从业契约。据《免费师范教育协议书》规定,这类师范生毕业后若未按《协议》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按违约处理,在违约处理决定公布后1个月内,一次性向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退还所享受的免费教育费用,并缴纳该费用50%的违约金;超过时限的,须按每天1%的比例支付滞纳金。
屈服于家庭经济的窘境,不少贫困生选择了师范专业这一“救命稻草”,但这种选择显然与志向、爱好、理想、追求完全无关,它只完成了考生人生路上的一项使命:先跨进大学校门再说。然而,当几年大学生活结束,更多的诱惑机会出现、更多的人生设计从心底喷涌时,免费生们就开始郁闷,开始为自己的未来被合同约定、成了国家教育产业提前购买的“人才期货”而懊恼,为自己只能踏上这一条被政策套牢的人生起跑线而沮丧。为了摆脱这种命运,他们不得不利用暑期拼命打工挣钱,来摆脱当老师的“宿命”。
出现这种状况,是我们长期以来急功近利谋求经济发展而忽视教育的恶果——在广大农村乡镇地区,教育资源极度匮乏、教师经济待遇十分低下、工作条件相对恶劣。这种缺乏吸引力的就业前景,不能不让那些对自我能力逐渐有所发现的免费生们感到畏惧。
要让免费师范生们发自内心热爱基层乡镇教师职业,不必为摆脱命运枷锁而选择赎身,使国家的教育投入鸡飞蛋打一场空,不能光靠理想激励、典型榜样,还得“风物长宜放眼量”,将“均衡教育资源”的功课做足,将“尊师重教”这句话以“干货”体现,让农村教师岗位能真正吸引人才,成为优秀大学生自觉选择甚至疯抢的饭碗,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全民教育事业的整体进步,这才是国家之幸,人才之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