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万别让限塑令变作鸡毛令

(2008-06-01 21:23:18)
标签:

限塑令

鸡毛令

政策

法律

杂谈

分类: 时事评论

千万别让限塑令变作鸡毛令

杨光志

千万别让限塑令变作鸡毛令
    国家“限塑令”今日生效,重庆市各大超市纷纷推出环保塑料袋,价格最便宜的为0.1元一个,最贵的为1元一个。(《重庆晨报》6月1日)


    塑料包装袋作为世界上最糟糕的发明,终于让人类不得不为之巨额埋单了。告别塑料袋免费使用时代,掏几毛钱容易,换脑筋难,这是限塑令遭遇的最大尴尬。此前据媒体报道,限塑令在正式实施之前,已经一再退让“缩水”:除了禁令生效日期推迟至今年6月1日外,在生效日前又发补充规定:非国标袋暂不退市,厚度在0.025毫米以上的塑料袋可继续使用。在这样一个过渡阶段,无论是政府或是媒体,对民众环保观念的推动与更新,很难有大的作为。为什么?盖因如此禁令极难兑现。人们对于塑料袋的使用,已经成了一种近乎依赖的习惯,无论是商家还是市民,对“限塑令”的通行大都抱着“观望”之态。


    首先,在制塑行业中,存在观望之态。本来,从去年年底国家“限塑令”颁布之日起,国内生产塑料包装袋的龙头企业,已经纷纷关闭生产线,宣布停产破产;然而,有商家发现了“限塑令”的破绽:用于熟食品无菌包装的平口塑料袋、用于微波炉加热的无毒保鲜袋等等不在禁止使用之列,于是一些企业乘势而上,果断购进龙头企业关闭停产的生产线,略加改进,就成了生产“大号”改版平口袋、保鲜袋的流水线。“限塑令”本身存在的楼同以及管理上的难度,使得超薄塑料袋从生产到使用都很难完全控制。最终,很有可能变成类似“公共场合禁止吸烟”一样无丝毫震慑力的“鸡毛令”。


    其次,对商家而言,本来免费给薄塑料袋,成本也不高,现在收费才给顾客袋子,不但可以降低成本,而且由于禁令是国家下的,我并没有主动给顾客添麻烦,在口碑上对商家无损。于是,风头上紧点,在收银台打出告示,摆一堆收费的环保购物袋,主要是做给检查部门看,但在超市的生鲜水果食品柜台,平口袋的消耗一下子猛增数倍,一增一减之间,塑料包装袋就来了个金蝉脱壳。


    最难适应的是消费者,空手进商场的习惯被迫改变,要用可降解的塑料袋或可换洗重复使用的布袋,得掏上一点碎银子了,对环保观念强的群众会说,这没什么可抱怨的;在大型商场和超市,由于有现成的环保购物袋作替代物,不理解的消费者也只能从众行事;但是在农贸市场,那些生存艰难的小贩和对于讨价还价有着永无休止热情的老太太们才不卖你的帐呢!谁到这里来执法?如何执法?如果“限塑令”在农贸市场变成了法不责众,那就不再是法令,而是倡议了。

千万别让限塑令变作鸡毛令
    环保禁令,不是靠增加消费者几角块把钱的购物支出就能推动的,因为大型商场为鼓励购物自有破解之道,而小商小贩和低收入人群又有让环保执法人员下不得手的“死穴”。一种法律,只要有人可以理直气壮地“例外”、拐弯抹角地“打折”,就很难令行禁止。那么出路何在?笔者想,还不如换一个思路:打击源头,不生产便是了。怎么个“不生产”?第一,要尽快封杀那些用回收废塑料生产的红红绿绿的超薄塑料袋,再回头来封杀厚度在0.025毫米以上的塑料袋;其次让工商部门、环保部门、质量监督部门联合执法,严查平口袋、微波炉加热保鲜食品袋的生产尺寸,防止塑料购物袋金蝉脱壳,借尸还魂;最重要的,是对废旧塑料回收的再利用渠道进行严格控制,让那些兴旺发达的再生塑料企业要么转型要么破产,促使塑料购物袋因市场供应断货而全面“退市”,这才是釜底抽薪之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