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孩子面前的爱心考卷
杨光志

截止21日下午,我市已接收地震灾区学生近600名。孩子们在重庆获得了不露痕迹的关爱。(《时代信报》5月22日)
对这场震灾,重庆的很多学生早已以捐款捐物等各种形式加入了大爱的合奏,但那种参与,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父母的后援才能实现。目前,一张新的考卷搁在了重庆学生的面前,需要同学们更加独立地完成——这就是如何与灾区转移过来的同学相处。

身处重庆主城区的独生子女孩子,大都在父母的羽翼下快乐地生活着,有的甚至是被溺爱着,他们的人生字典里,也许还稀缺理解、接纳、平等待人的词汇。现在,灾区的孩子来了,他们能够被接纳吗?爱心传递,获益常常是双向的,帮助他人,于受助者是获得了具体的困难解决,于施惠者也是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
来自灾区孩子们,有丧亲之痛,有残疾之忧,有恐惧、哀伤、无助、孤独……种种难以抚平的心灵创伤,都不是很快就可愈合的。孩子们只不知道,你们不能怀着居高临下的施舍心态,在灾区同学的面前去“表演”你的爱心,或者显露你的傲慢与偏见,不要那么大喇喇,不要那么优越感,更不要那么刻意为之地“过度关怀”。

有声、有痕的帮助,解决的只是受助者物质与技术上的某些需求,而带来的却可能是尴尬和无颜,挫伤的是其自尊心。那样的帮助就变成了施舍。比如,我们经常见到一些作秀般的帮忙,在一种形式上将戏份做足,声势阵仗很大,客观上却将悲恸的情绪渲染与强化了,同时,还将受助人拿来晾晒着,让他们作“感恩”状,甚至跪谢;此外,还有另一种极端——要求灾区这些受助上学的孩子,学习成绩必须要优秀,不能犯任何错误,甚至,连他们畅怀地大笑一次,也会遭来质疑的白眼:家乡和亲人都那样了,还笑得那么欢啊?等等,给他们增添心理压力。
孩子之间的友谊作不了假、容不得虚伪造作的瑕疵。重庆的同学们,能不能在与震灾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人格素质、净化自己的友爱心灵,这张考卷既发是给孩子们的,当然也是发给老师和家长们的。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灾区的孩子们来了,如何学习与他们相处、如何像兄弟姐妹一样与他们建立纯真无暇的友谊,这其实是重庆孩子获得成长经历的一次难得机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