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兄弟 住处来了——“重庆村”
杨光志

还是那句话:四川需要什么,重庆就提供什么,举全市之力。
重庆无论官方或是民间,向这次四川震灾提供的救援方式之多,类型之广,处处走在了全国的前沿,在现场救灾阶段,重庆竭尽全力,派进部队、警察、消防、医务人员以及青年志愿者,力争最大程度地抢救生命;在伤员救治和灾区群众生活安置方面,重庆积极安排接纳来自震区的受伤人员,腾出了8000个床位;在解决灾区群众温饱方面,重庆想到了设置粥棚这种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当灾区生命抢救行动基本告一段落之后,如何保障受灾群众住宿安置就成了十分紧迫的问题。5月20日,重庆市首批捐建的四川灾区抗震板房500套共1万平方米,在都江堰开建,建成后将命名为“重庆村”,可暂住灾民2000余人。据悉,重庆方面后续还将捐建400余套,8000平方米,可再接纳灾民1600余人。这批由重庆捐建的灾后过渡房总计将达5万平方米,另据报道,在余震消退后,为帮助震区人民重建家园,重庆还将另建11万平方米的“重庆村”——这批援建房屋将是永久性的。重庆已郑重承诺,所有的援助项目经费都由自己承担,不向中央要一分钱。

共赴国难,共渡时艰,古人云,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今天,在举国大爱澎湃汹涌之时,重庆也要说:自古巴蜀一家,岂可因财力困窘而不尽全力乎?此前,在断壁残垣之下,重庆是省级救援队伍中救出震灾幸存者最多的队伍;灾后,重庆仍将继续纡解民难、为国分忧,凝聚一颗颗滚烫的爱心,采用全方位、多手段的方式,竭尽全力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
临时性住房,也许简陋,但好处在于可以最迅速地解决大量灾区群众无家可归、露宿街头的问题。下一步,对于永久性住房的援建问题,笔者认为,“重庆村”既然作为重庆政府与人民的郑重承诺,至少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在慎重选址的前提下,建造方式要做到既经济美观,又舒适牢固,成为重庆建筑施工的质量样板,不能因为是援建项目就因陋就简,使用质量无保证的廉价建筑材料;其次,让灾区群众住得下,还要住得好,其周边还应该配套建设教育、医疗、商业、乃至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这些都要有前瞻性,要兼顾考虑到灾区群众安居乐业的一系列现实问题,让他们同其他市民一样,在公平、温暖、健康、友爱的阳光下幸福地生活。
下一步,为了抗震救灾工作的可持续性,重庆将继续打提前量,在思路、举措、表现、作为等方面设身处地替四川兄弟想到前头,作好后盾,
下一步,还需要我们做什么,四川兄弟,你只管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