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农民工子女就学教育资源平均杂谈 |
分类: 时事评论 |
农民工子女就学 不贪顶级患不均
杨光志

《时代信报》19日报道,根据政协委员唐国秀的提案,今年我市将出台多项措施,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题:将新增进城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50所(其中主城区25所,区县25所),总计达到372所,敞开大门对农民工子女开放;按照流入地的原则,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子女可入读我市最顶尖的学校。

进城入学难、读书贵,是一些农村孩子面临的无奈现实,尤其是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子女。如果将儿女留在家乡,农民工父母又得经受与孩子长期分离、亲情缺位的痛苦;而隔代教育或者托养教育的结果,则会让那些乡下留守孩子陷入监护不够、引导有误、心灵受损的困境。如果将孩子带入自己长期打工之地,就近在城里的学校入读吧,目前城市的学校数量与教育资源明显不足。再加上高昂的借读费、择校费,让不少家长面临着“不上学等着穷,上了学马上穷”的两难选择,一些农民工子女因此而失学。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全市将新增进城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50所,无疑是进城农民工的一大福音。

不过,根据该新闻中提供的信息称:农民工子女即使入读我市最顶尖的学校,也享受与城里孩子一样的待遇,不需多交任何费用,这样的表态也许稍微轻率了些。今天,当很多城市家庭仍在承受着“择校费”或变相“择校费”重负的时候,有关部门对农民工子女作出如此表态,我们只能说:态度端正,可操作性不够。即便我们能够以地方财政负担的形式,对所有接受农民工子女的“顶尖学校”进行补贴———这样的补贴且不说政府教育经费是否负担得起———就算负担得起,那么这种特殊形式的“扶弱”之举,是否又对城市低收入人群构成了新的不公平?

所以,当下最急需解决的,其实是50所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的兴建经费是否能够足额到位的问题;以及学校建起后,与之配套的师资问题,软硬件投入问题等等。只有在这些问题都顺利解决之后,才能真正确保外来工子女能够依法享受义务教育,确保进入优质学校的机会对城市孩子和乡下孩子都公平公开公正,“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政策的美意将会普惠大众。在这个问题上,不贪顶级,只患不均,“门槛平等”、资源共享,这才是最主要的,至于农民工子女是否入读顶尖学校,并非最重要的。

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重庆地区来看,以新建50所学校作为短期目标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难,可以看作是城乡统筹的重大举措,是为农民工去心病,解隐痛的良药妙方,是对农民变市民的最功德无量的善政。不过我们若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则应该以更大的财政投入,去努力改善贫困山区的教育条件,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高位均衡、保证每个城市孩子与乡下孩子一样,享有公平受教育的权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