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票实名制的吁请依然“缺乏操作性”
杨光志

春运在即,数以亿计的旅客中绝大多数人又要为一张小小的火车票犯愁了。据了解,青年法律学者、公益诉讼名人郝劲松正在进行着一项"火车票实名制可行性"的研究,他认为实名制势在必行。(《新快报》1月12日)

“实名制购票”在近几年呼声日盛,希望以此解决春运一票难求困局,抑制暗箱操作,以对相对公平的期待借此作为打击“黄牛党”的釜底抽薪之举,这注定是一个垄断未打破之前的次优选择,是囿限于铁路只能是普通老百姓出行的唯一选择却面临着铁道部一家独大的既存事实下,对某种“游戏规则”的微观改良,是铁路运力与服务“硬伤”无法根治而发出的弱者呼唤,并且,这种改良将依然以“缺乏操作性”而被拒绝实施,理由是:铁路客流大、候车空间小、运力不足、旅客行李多,实施实名制购票成本和技术难度太大。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表示,无论是在人员,还是在设备、设施方面,我国现在都还不具备实行实名制的条件。

旅客不怕麻烦,但铁道部怕麻烦,且以会增加旅客麻烦来作借口。这就使实名制的呼吁深含无奈,来自民间的呼吁如果没有代表其利益的制度作后盾,则一方永远只是哀求,而另一方的些微改变都是"恩赐"而获得雀跃般欢呼,当码头上只有这包盐时,任何期望它自行改善的想法都只是看其脸色,求其照顾,这样的权益不对等带不来真正的变革。
一方面是铺天盖地的流动,尤其以农民工群体最为庞大,一方面,是难舍的过年团圆民俗传统,亲情慰藉在“春运瓶颈”面前,遭遇尴尬,车站购票窗口前是最具中国生态特色的景观——那买票长蛇阵奇观,有无数站立也可睡着的民工们,眯着腥松睡眼数十小时排队也购不来一张票,甚至受皮带和橡胶棒侍候,省会等大站每年都有滞留旅客数万的新闻,那是何等“壮观”的一幕,咬碎钢牙,将屈辱尝尽,为的是去亲人那儿道一声安,问一句好,而人海茫茫,返乡几近绝望,侥幸购到票后的回家过程,不乏“惊魂”、“苦难”、“黑色”、“恐惧”、“心痛”、“梦魇”、“致疯”等描述字眼。
一些人想过节,一些人就趁火打劫,铁路部门与黄牛党以稀缺资源及绝对权力疯狂牟利,结成利益共同体的内幕屡被揭露,铁路部门自己为牟利而搞的那些诸如车站上有“重点旅客通道”、“VIP候车室”、等,乘客加钱得方便,或以接受车站住宿、饮食等高价服务获得优先进站之类待遇,车上,将餐车辟为贵族座席再售一次票,将紧俏的卧铺作为牟利资源等,太多了,不胜枚举。

本该由铁路部门做的事,现在却由郝劲松等人替铁路部门在做,为完善为减轻铁路设备人力负担计,又也许,可以在每个城市由政府成立专门服务于春运的工会组织,由各地方政府拿出一定人力物力来,成立多方监督保障公平的春运服务机构,以站外实名制的形式,将春运出行人数、路线、日期提前统计,然后向铁路部门团购车票,学校为假期返家学生统一订票就很解决问题,对于没有“主管领导”的民工,政府能尽一份责。
所有的或好或馊的主意能否实施的前提,都取决于作为既得利益者的铁路部门,能甘心让出“春运车票”这一利益香饽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