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总结网上找模本
职场生存的荒诞
杨光志

南岸区某医药公司工作的小陈,早早交了年终个人工作总结后却郁闷了,“和两个同事下载了同一篇网文来改,被经理发现,罚我重写一篇1万字的总结!”(《重庆晨报》12月12日)
其实,写总结并不难,难的是现在的总结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各部门包括个人似乎把它当成了向“上”邀功的砝码,部门之间互相攀比,似乎写得越多,越好,这一年里就越出成绩,这就应了那句“干得好不如唱得好”。实际生活以及网络中,类似代写总结等公文的“抢手”生意也十分兴旺,一个方面说明怕写总结而选择“抄总结”和“买总结”的人不在少数,另一方面,说明总结的模式化现象日趋严重,大体格局无非是,思想上,写尽好话自我粉饰,成绩上,报喜不报忧。网上甚至有人开发出了总结软件,只要键入关键词,即可自动生成一篇四平八稳,滴水不漏的总结,面目全都是好大喜功,文过饰非——总结之“新八股、老一套”可见一斑,写总结这么一件纯粹应该“有一说一”的活,就这样被“浮夸造假”异化成了“吹牛擂台”。
(捉刀代写的网站很多)
总结模式化,反应出职场生存的两种心态,一是一些老员工,生存无忧,就懒得在这方面耗精力,反正已洞悉“说你行你就行”的体制内生存法则,不思进取,熬资历即可,无关奖罚,只关做足形式,向上面有所交待;若是一些对仕途对升迁有所图的年轻员工,就会视其为一个自我包装、战胜同事的机会,以此争先进、争奖励、争赏识,于是,总结就要提炼、要放大、要出彩——但又有把握不住“度”的担忧:说太好,水份太多,心下不免有点惴惴,自己过意不去,想低调又怕自乱阵脚,将“好处”拱手让出,造成自身颗粒无收的尴尬局面,给自己的调职、调级、提薪等未来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总结于是成了一个“烫手山竽”。
怎样对待总结,还同上司的管理思维有关,假设上司不喜好文牍主义、形式主义那一套,下级何敢以俗不可耐、令人不忍卒读的所谓总结糊弄上级呢?上司如果是只关心业绩,那么干巴地以模式化处理又何妨,反正上面想了解的只是业绩数据这样的“干货”,那种“政治过硬”、“思想领先”的“粉饰”就免了吧。在这个意义上来看这位领导的处罚方式,就十分搞笑了,罚写一万字——总结是码字比赛吗?就算罚十万字又如何?无非是凑字数,添口水而已。看来,相比于三个懒虫下属,这个领导的荒诞甚至比三位员工“更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