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华东的空中管制
媒体应释疑而非生疑
杨光志

自19日始,由于华东地区空中管制的原因,华东华南地区多个航班出现延误甚至取消,延误出发和到达的航班超过50多个,涉及乘客达6000多人。且“空中管制”还将持续。此消息经中新社、《新快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各门户网站也似乎嗅探到该新闻的敏感性而张大其事,以粗体标题挂在首页,而对为什么进行空中管制?所有的相关新闻均未置一词,于是引来坊间大量的猜想与追问。

无论是媒体故作神秘,或者真有无可奉告的秘密,如此新闻报道都令人无法赞同,说郁闷是轻的,对于事关公共安全或国家利益而难以“放大音量”的部门,无疑还会很愤怒,如此效果所反应出的,是我们的媒体对于公共事件新闻发布,还缺乏一种负责任的应急处置能力,对是否该报道、该透明的事件把握不当或力有不逮,客观上造成对公众知情权的忽悠。

比较而言,国外及港台等一些新闻报道的即时性与自主权值得学习,但其基于商业目的而猎奇逐异,哗众取宠,其价值取向也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责任感。笔者想起一个早期港片,一个轿车翻下坡,死了一女四男,最先赶到的电视记者一张嘴就来:“这里是XX台现场报道,这起车祸初步怀疑是五角恋爱……”如此以“吸眼球”为目的的信口雌黄,以唯恐天下不乱的心态在主观上刻意“导演”新闻。笔者认为,如此“乱说”不宜,但至少,他们会以后期不依不饶的跟进报道来逼问真相,相比我们的“不说”显然是一种进步。
回到空中管制这则新闻,无论是气象原因,科技原因,还是军事原因,如果是不宜报道的,媒体做得如此“隆重”意欲何为?如果是可以报道的,媒体何以对事件原因无法作出进一步的解释,这从小的影响而言,不能成行的乘客现场罢机、冲击机场设施等抗议行动有了理由,从大的影响,这会导致更大范围的公众疑虑,“大道消息”不主动引领,“小道消息”必定兴风作浪,信息堵塞的结果只能是谣言四起,人心混乱,这在资讯发达的现代社会尤其可怕。如果新闻报道的目的是有意逼宫,以新闻的刻意放大,来逼出有关部门出面“澄清”,使真相曝光,就算是基于这样的目的,但整个事件对公众知情权的漠视与释疑的迟滞,已然损害了国家的形象,显得我们在大的公共事件来临时,各方面各行其是、操作失控、乱麻一团,这其实是很可怕的一种宣传效果。媒体以为民众讨要知情权的名义来将逼宫作为一种宣传“技巧”,其负面效果难测。

在当年的“非典”事件中,媒体报道的释疑不力,已经让我们有了很多教训。今天,在尊重公众知情权的大前提下,有关部门如何通过权威、快捷、畅通、公开的渠道向社会发布信息;而媒体如何以健康的心态化解公众疑虑,依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