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上线生为何“阴盛阳衰”?
杨光志

今年安徽专科(高职)以上的上线率,每100个学生中就有85个是女生,15人是男生。这一数据创下了国内此类统计中女生所占比例的新纪录。趋势日益明显的“阴盛阳衰”现象令争议四起。有教育专家呼吁:拯救男生。(《中国青年报》10月8日)

高考是检验中小学教育的唯一公认的渠道,因而,高考中的“阴盛阳衰”现象应该是我们中小学教育的某些失重、偏向的教育价值取向的真实反映。其一,从课程设置上,因为男女生有天生的思维差异,在形象思维方面,女生优于男生,在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方面,女生稍逊于男生。而当下中小学的课程设置,更利于女生形象思维的发挥,而弱化了男孩子抽象思维的培养;其二,从激励手段上,乖、听话即好学生,几乎是学校与老师的共识,这也不适合天生好动、爱冒险的男生,学校不鼓励试错,不鼓励“野”性,所有的榜样以阴柔为特征,会令男生无所适从而更沮丧;其三,高考转为“3+X”模式让文科内容比理科内容分值增加,同时让创造性、智慧性、理解和概念判断等方面的内容减少,记忆的东西增加,这利于女生优势凸显。

另外,对远期目标的心理焦虑也可能是男生高考受挫的原因之一,这个社会对男孩与女孩期望的最大的不同点,就是,男子要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但现实中体现的就业难,使新的“学习无用论”有了事实佐证,让天生应担负养家活口责任的男子恐慌不已,在传统社会角色认同感压力下,发挥失常,导致受挫;换一个角度理解这个问题,也许男生(或其家长)们更倾向于选择更实际更广阔的安身立命之路,而不屑在高考这一独木桥上打挤硬拼吧。

需要明确的是,高考不是检验青少年男女学识能力的唯一评价渠道,反之,因为高考制度本身的弊端重重,这样的评价并不具有很准确的科学性。人为偏向女生的中小学教育模式,利于女生的实力胜出,只说明了女生们天性细腻、喜静、听话、懂事早、勤奋,有更强的应试能力。因而高考的阴盛阳衰趋势,既不能说明男不如女,也不能说明女不如男,男女因其体力、心理各方面的差异,在很多成长时段与领域显现出各自的才能优劣不同,这是很自然很正常的现象,对此,男生们大可不必视为一种问题,专家的“拯救男生”之语也未免太耸人听闻。但对于我们的教育要向何处去,我们的高考要向何处去,相关设计者理应深思并拿出改良之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