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可否别炒千纸鹤了?
杨光志

在教师节期间,千纸鹤献老师频频见诸报端。之前,包括市民对亲友或长辈的病房慰问,包括女孩对男孩表示好感,包括粉丝对偶像表示崇拜,包括体育迷表达奥运情怀,包括对英雄人物方永刚等表达敬重……千纸鹤无不成为主角而频现于主流媒体的重大新闻之中。

在少不更事的青少年男女那里,千纸鹤所包含的爱心意义,有时的确是珍重无比的。这些年来,“千纸鹤”随影视音乐的泛滥大大红火了一把,这里所说的音乐大概应首推邰正宵的《千纸鹤》。

据说1000只纸鹤的说法源自80年代一部日本电视连续剧《千羽鹤》,电视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日本女孩佐佐木祯子1945年1月7日出生在广岛市,从小得了战争后遗症“败血病”,在她病重时开始折纸鹤为自己祈福,母亲说当她折出第1000只纸鹤时,她的病也就会好,但当她折到第664只的时候还是死去了。以后每年人们都会折纸鹤放在祯子铜像下,寄托对和平的祝福,折纸鹤也很快在世界流行起来。
面对这样的浪漫情怀,我本不应该唱反调。但近来常常在媒体见到学生以集体折叠千纸鹤献爱心的新闻,在感动之余,我也觉出此举的一些不妥来。尤其对一些走煸情路线的媒体对此举的加倍炒作,更觉得有些后患。
其一,动辄数千上万只千纸鹤,浪费纸张,也浪费时间。纸张的原料多为树木,树木对于我们的意义不用多说,更何况,折千纸鹤的纸张大都精美,价格也贵,对部分贫困生而言,是一种负担。同时折叠过程对于一个时间要求比较严格的学生而言,也是浪费。

(南京,二十万只千纸鹤装扮明城墙)
其二,动辄集体参与,对一些不愿参与的成员是一种道德捆绑。献爱心是自觉行为。献与不献,如何献,应该是每个个体自己的事情,但尤其是在学生集体那里,一旦以折叠千纸鹤献爱心成为集体决定,则全班甚至全校所有成员别无选择都只能参加。

其三,看似低成本,其实有时成本也高,比如,数千只千纸鹤,学生想送到某灾区去,学生办不到,可能选择送到媒体代为送达,媒体怎么办?千纸鹤这样的“爱心礼物”于灾区人民生活无实质帮助,是丢弃还是真送去?更有要送到台湾去的,送到非洲去的,你难道拿起这成千上万颗“爱心”包专机送去吗?

其四,助长了一些小资娇情的情绪。一些另类的时尚,让一些另类的媒体去炒吧,作为主流媒体,应该倡导主流精神价值,对一些“孩子气”的玩意儿,不能只发出鼓励的声音,也别那么郑重其事。千纸鹤礼物中的一些小资情调、矫情姿态显而易见,对此,理解容忍是必需的,但张扬放大则大可不必。

(某报新闻:1001只千纸鹤唤回女友心)
因之,笔者建议,对于千纸鹤献爱心之类事,媒体可不可以别再视为一种新闻资源来挖掘或炒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