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人才 不能止步于欢迎之态
杨光志


重庆市千名优秀人才引进活动专场展览暨现场洽谈会,将于9月15日在北京海淀区海淀展览馆1号厅举行。已有1800多名博士有意来渝创业。市领导提醒招人单位一定要注意细节,礼贤下士。(《重庆晨报》9月12日)

在该则新闻中,“来渝创业”这一标题所显示的诱惑,值得玩味。创业一般指自主立业当老板,而打工仔做到“打工皇帝”仍只是高级打工仔而已。何以我们会将持高文凭者来渝就业,均拨高地称之为创业?而低文凭者,则一律只能是“打工”?其实,诸葛亮一辈子都只是在为刘备打工,而拎着几个热水瓶游走在火锅、串串香摊边叫卖“银耳汤、绿豆羹”的那些女子,却可看作是创业。明确这一点,有利于平抑而今“硝烟弥漫”的就业环境中,那种日益恐慌与愤懑的情绪。而揣摸其中的微妙,是否显示着某种就业机会的不平等?

注重细节、礼贤下士的提醒,让我们看到了市政府与招人企业抢夺人才的诚意。要引进优秀人才,的确要有三顾茅庐之诚心,程门立雪之敬意,但却也不必自矮三分,莫要将外地高文凭者理想化、神秘化。引进人才是必要的,但现实中,我们常见的一种用人误区则是:放着自己企业中可造之才视而不见、弃而不用,甚或百般打压,却迷信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反观一些成功的私营企业,常常有招工人偏招下岗工人者,偏招失足青年者,偏招残疾人者,以此获得人心,且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因而,在引进人才与善待和重视现有员工两方面,都要齐头并进,在依靠高人扭转乾坤与靠集体智慧获胜的选择中,理应更偏重后者。

其实,重视细节不能仅仅停留在招人环节,人才招进重庆后,如果不重视人才成长环境的打造,则仍然留不住人才。良禽择木而栖,这“木”要让良禽选择,不能止步于只做一个欢迎的姿态。留人才要靠事业、靠感情、靠待遇,这远非一日之功可一蹴而就的。

所以,我们在热切期盼更多博士级别的优秀人才来渝的时候,不要忽略了本土优秀人才的挖掘、培养和使用。否则,可能使本土青年才俊的成长机会进一步仄逼。如果我们对外来博士可以做到虚席以待,倒履相迎,而对本地才俊视而不见,甚至于百般挑剔,弃之不用,也不利于造就一个人才竞争的平等氛围。总之,我们既要有对待“外来和尚”捉发吐哺的姿态,也更不能忘了从制度上搭建机会公平的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