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性而立才宜婚的调查结果说明了啥?
杨光志

《中国社会婚恋调查报告》日前出炉,报告显示8成左右的女性认为而立之年的男人最适宜结婚,比较残酷的是多数男士认为25岁女性是最理想结婚对象,从30岁起,她们的结婚机会就直线下降;现实中一成已婚人士目前的伴侣是“网恋”而来,2/3的人接受姐弟恋,婚前同居观念得到普遍理解和接受……

在这里,宜婚之“宜”这一用词让笔者感到滑稽,旧中国一些富裕家庭曾有给儿子买童养媳的风气,家人为儿子选择其圆房的年龄一般在十六岁或稍后一些,说明就生理状况而言,男性在十六岁就差不多可以结婚了,越近现代,人的生理发育成熟期更趋前,因此宜婚年龄更应趋前才是,十六岁当然夸张了点,目前世界各国规定的法定婚龄大都明确在二十岁左右。

何以《中国社会婚恋调查报告》会有中国男性而立才宜婚的调查结果?笔者看来,这里所说的“宜”,纯粹与人的自然生理属性无关,甚至与“爱情”也无关,完全是婚姻的社会物质属性所决定——由现实就业压力及伴生的现行薪酬制度,以及消费结构、个人对于家庭生活起码物质条件的心理底线等等,共同作用形成的精神压力,导致多数城市男性无法早早立业,安身尚难,成家也就被迫滞后,而不断暴涨的结婚成本及伴生的婚姻态度导致众多青年“结不起婚”或“只同居不结婚”。这而立才宜婚之“宜”,绝非国人乐意选择的“宜”,而是现实困境导致的无奈结果!正如见网上那句恶搞歌词:“长大后,我就成了‘奴’”——房奴、车奴、卡奴……一个赎身艰难的“奴”,其向婚姻殿堂的打望成为一种奢侈。“爱我一无所有”只是美好想象,有“资格”娶才是冷酷的现实。光是一个房子,就要难倒无数英雄汉,婚姻之重无法承受无房之轻,要用情侣加上双方二老共6人的收入才可能购上房的现实,常常让婚姻的红地毯遥不可及。

中国城市青年中的大多数是那些只有微薄的工资、只有普通的父母且无亲友在港台、不敢偷不敢抢不敢涉足黄赌毒武器人口的良民,倘若再加上智商不超常技艺无所长,只有一身健子肉几磅傻力气。那么收入的窘迫就可想而知,靠微薄的收入只能做月光族(每月用光全部收入),甚至入不敷出丁吃卯粮,城市青年几乎都是靠父母财政援手才可“勇于”结婚,勉强结了后甚至还要长期“啃老”才可度日,至于农村青年,则徒具婚姻外壳,结与不结一个样,都出门打工,都只留下一个空巢,连生了小孩都丢给家中二老照料,成为了著名的“留守儿童”,其婚姻的形态几成虚拟状。

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给我们带来各种文明享受的同时,把我们对物质追求的预期不断调高,不久前中国婚博会组委会制作的2006-2007《全国结婚消费调查问卷》“问”出结婚成本高达56万,虽有极端之嫌,但也看得出结婚的“价位”涨势可谓猛烈。
没有物质基础的铺垫,“空对空”的感情似乎终有用完的一天,当爱情遭遇金钱,物质门槛让多数人终其一生不停歇乃至遍体鳞伤地奋斗,仍有可能换不来婚姻的青睐,浪漫情怀被无情解构,不少朦胧的初恋、缠绵的热恋,甚至稳固的婚姻也会因此而被扼杀和解体,多少痴男怨女的“泰坦尼克号”就这样搁浅而沉没……
在“牛郎织女”神话被请出课本的同时,我们无奈地看到,类似织女那种只问感情不问贫富贵贱的婚恋观正在绝迹,这就是当下现实,这就是此次调查的生态背景。而“多数人接受婚前同居”的调查结果,是生存压力下当代青年无奈的及时行乐,至于“女性适婚年龄从25岁起逐年递减”与“男性31岁宜婚”的结论相映成趣——世人由此看到的,是众多青年女性开始走向“以青春美貌钓金龟婿”的婚姻之路;而感情,这一决定婚姻的最本质元素,最终被置于次席。呜呼!如此婚恋观的大行其道,究竟是物质日益丰裕前提下的社会进步,还是伦理陷阱中的人性之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