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受伤的总是文物 谁在不作为?
杨光志
据新华网重庆7月23日专电:在未对库区文物进行保护的情况下,重庆市秀山县石堤水电站擅自下闸蓄水,几天之内淹没了库区20处遗址或遗存,使大量珍贵文物沉没水底,遭受灭顶之灾。记者调查了解到,“水漫”文物风波目前仍未停息。一方面,文物部门指责石堤水电站偷偷蓄水是违反文物保护法的恶劣行径;另一方面,石堤水电站建设业主抱怨文物抢救保护费用太高,企业不堪重负。
在经济发展与文物保护无法两全的难局中,似乎总是没有一个权威性的法规解释与协调机构,在经济高速发展涉及到保护与破坏的博弈中,最后受伤的总只是文物。“风波目前仍未停息”的正确解读似乎应该是“事件处理无任何进展”。相关方似乎总是处于自言自语、接不上茬合不上榫的状况——一方是利益攸关的施工建设业主,他们以投入产出比最优值作为企业当然先决考量,于是借助一切时机与漏洞向自身利益最大化努力,包括不惜将“生米做成熟饭”,将文物淹了再来谈保护;而一方是吼声大,责任小的文物部门,在这一事件中显得保护乏力,责任心不强,只管走走过场或大放厥词,比如出台一个花费1500万元的保护方案,也不问其是否可行,也没有考古随工清理发掘的快速跟进,也不管协调斡旋、接触谈判,向真正行之有效的可实施方案迈进;更多的人则只能作为旁观者——责任心强、忧心如焚的文物爱好者或民间专家们就如局外人在向一个加了密的系统点击——而系统以坚硬冷峻的表情给你跳出一个“正在处理中……”的对话框,你痛心或者急死都无济于事。
在这场口水战慢慢吞吞进行,似乎要数月经年也不见情况向公众期待的方向有所推进改观,那些浸泡在水底的文物终于只有被毁灭这一条路可选择了,它们虽然不像活生生的生命被淹那么令人揪心,但它们的价值,依然是珍贵无比,研究的资料、教化的工具、以及越古老越珍贵的财富储存都如黄鹤一样无奈地乘风西去,之后甚至连楼也没有空留——
不是吗,建设业主方称,由于对下游生态与人命的负责,已蓄的水还不能放,更何况,风雨雷电仍在示警,大自然劈头盖脸的暴雨让所有无力的“责令”都在空洞的“口水战”、“话平伙”中禁声,向重庆东南部移动的暴雨云层将再次让麻木不仁,耽于纸上谈兵的争辩双方如旁观者一样任由这一事件不了了之——由于对天灾的突袭预警乏力,防灾意识和一盘棋全局观的欠缺,很多迹象表明,这件疑似人祸的“水漫文物”事件很可能将在一纸“由于不可抗力因素”理由的搪塞下,将转入无人埋单的天灾损失而被结案,而被遗忘在岁月的路上。
谁在不作为?文物部门不是政府授权的强势部门吗?这些我们寄望甚深的最后的文化守望者与保护神,连你们的声音都如此之微弱,普通民众还能有什么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