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来,看到我昨天发的文章竟然被删,感觉真是莫名其妙,当即发邮件向
sinablog@staff.sina.com.cn
(新浪博客系统管理员)质问——
为什么要删除我那篇《真金白银堆不来人居名镇》,我不明白。能告诉我理由吗?
那篇文章已经被重庆《时代信报》修改发表了,见http://sdxbepaper.cqnews.net/html/2007-07/23/content_33099.htm
《污染重镇的人居奖是谁颁发的?》
再发一次在此,如果仍然要删除,请管理员删除时一定给我说明一下理由,我不相信网络还比纸质媒体“限制”更多。
真金百银堆不来人居名镇
杨光志
山东省广饶县大王镇从里到外明明没有一块干净的地方了,却头顶着“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中国最适宜人居新城名镇”、“山东人居环境范例奖”等上百项桂冠,并且还在继续制造着污染。《经济参考报》一则《“污染大王”为何拥有百项桂冠?》的报道近日引起热议。
造成这个名不符实怪象的原因,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观,是现行官员绩效考核制度的不当。过于倚重经济发展而忽略了生态环境保护和人居环境维持与创建,这几乎成了所有地方官员的选择,只要经济硬指标还是决定官员提拔任用的先决标准大行其道,只要“绿色GDP”的理念没有真正植根于官员和企业家的心中,只要《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的刚性缺乏,只要环境监管、保障体系不健全,那么,环保部门的声音永远都没人正经理睬,再大的“环保风暴”都只是雷声大,雨点小的隔靴搔痒,是与任何官员奖罚无关联的“外围风景”,这种明明是污染却标榜为宜居的指鹿为马的行径就永远杜绝不了。
大王镇在经济实力上的确财大气粗,为使这一俊遮百丑,一“硬”(经济指标)撑百“软”(环境等方面软实力),名誉在某些评比组织那里,也就成了傍大款的小蜜,不顾廉耻地向富豪屈膝,向财力臣服,地方利益的趋动下使肩负公共事务管理的官员们职业操守集体变味。
在只准添彩不准抹黑的土政策下,当然桂冠滚滚了,最宜人居的荣誉就如一块遮羞布,企图盖住臭气异味,在这块膏药下,大地在流血化脓,百姓在痛苦呻吟,正如某些不良商人的“原罪”,似乎可以不管这种财富的来路,不问那钱上带着的血淋淋的受污生灵的控诉。

是否宜居,得由百姓来讲,只有百姓的生存感觉才是最真切的荣誉奖评基础,生存的摇篮变垃圾场,饱受污染之害的百姓每天都在腹痛、恶心、鼻塞、胸闷、皮肤发痒,癌症发病率大增……这样的环境下度日如年,这一切换来的“宜居”不只是睁眼说瞎话可以概括。在经济实力决定一切被妖魔化放大的语境下,环保部门和公众的弱势与疲态显而易见。多少环保大案推进举步维艰,多少环保维权之路遥遥无期的现实让我们不能乐观,要让公民面对污染的侵害勇于说“不”,拥有“喊痛的自由”和“改造压迫环境的自由”,显然需要更具可操作性的维权路径。舆论曝光之后,大王镇的各项人居奖是否会被取消,已经不是公众聚焦的话题,我们更关心的是,大王镇的获奖现实是借助什么渠道完成的,谁——又该为此而担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