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终极目的 养心修性
杨光志
第17届全国书市在重庆举办,在市民中再次掀起与读书有关的诸多热辣话题。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世人都承认,读书的目的大致有二:经世致用与养心修性,两者不是非此即彼的矛盾体,但笔者认为,后者,是心灵向上的根本性需求,是读书的终极目的。
古往今来的读书,十之八九都与考试有关,为此甚或要付出头悬梁、锥刺股的努力,期望得到“黄金屋、颜如玉、千钟粟”的奖赏,这种努力,其实扭曲了读书的终极目的。林语堂说:“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皆非读书本旨。”历来的“学而优则仕”,将求学捆绑在“做官”上,读书人读到满腹经纶,或偏安茅屋一隅或隐居终南山上,成天梦想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若与功名无望,则报怨怀才不得遇抑郁不得志,落泊潦倒于坊间勾栏,大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牢骚。在这样的功利期待下,读书变成了苦事——漫漫长夜,望穿星空,不达功名,此生休矣!
即便在今天,我们的教育制度,依然在传播着这样的读书观,君不见,有多少孩子,被一个高考应试的唯一目的,废掉了对阅读的天然爱好;多少学子,大学毕业后见了书就恶心;有多少政府官员,除了打官腔,说官话外,胸无点墨;有多少高级XX师,一旦退休,找不到生活的任何意义和乐趣……
虽然,对于读书的为了稻粱谋,无可厚非——因为我们不能超然物外不食人间烟火,只有先“生存”继而才能追求形而上的“生存后”。在求知长能、治学研究的实用功利的目的上,若还能学以致用、兼济天下,也不失为双赢。要想将读书与名利彻底剥离,必须对传统的应试教育予以彻底摒弃,让青年的就业压力得到行之有效的缓解,才不至于将修身养性、扩大视野的书籍排除在校园阅读的书目之外,才能让读书的终极目的获得校正。
修养是创造的基础,而读书是提高修养的主要途径,所谓富翁易得,贵族难造,腹中有书气自华。通过书,我们知道了老庄的道,孔孟的儒,通过书,我们知道了美国人的随意,德国人的正经,法国人的多情,俄国人的理性……跨越时空,将一已生命活出了更多精彩,好书,让我们赚大了!以书养心,可将生存升级到生活,消除生命日渐萎靡的根源,获得精神的自我救赎,实现“诗意地栖居”。明确了终极目的,就会有信仰的支撑,主观于自我可达精神完善,客观于世人则受惠良多;明确终极目的,我们在选择书籍时,就不会受惑于恶俗浅薄或迷失在消闲取乐;明确终极目的,有助于我们安贫乐道而不至心怀惴惴——食无肉居无竹卧无榻出无车又有何妨?朝闻道,夕死可矣!

附:《败坏中国孩子的阅读品位
功利性阅读何时能休? 》
据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最新发布的调查显示,中国儿童早期阅读水平令人堪忧,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中国儿童起始阅读和进入独立自主阅读的年龄较大,普遍要到2-3岁才开始阅读活动,平均到8岁才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而西方发达国家儿童在6-9个月就开始阅读,在4岁后进入独立的、自主的大量阅读阶段。
日的作用,常常是一种提醒:在无谓的忙碌中,不要忘了,生命中还有一些更重要的东西。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提醒了我们什么?
在中国,读书还用得着提醒吗?一个口号在华夏四处流行: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大城市疯狂的择校热、县乡学校准军事化的重点中学、赚得盆满钵满的补习班,孩子们恨不得从黎明鸡啼开始,读书读到半夜鸡叫……读书,特别是重视青少年读书,可能是中国最不需要提醒的一件事了。
果真如此吗?
一件事的黑与白,常常极不分明地搅和在一起。细一分析,国人的自豪感可能就荡然无存了——孩子们手中放不下来的书籍,多半是课本,是习题集、作文选,或是被视为减压玩具的动漫书、校园故事、恐怖小说……这一类阅读,真的能让孩子顺着“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步步拾级而上?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以课业负担之重闻名全球的中国,孩子们却根本没有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精力。一项针对中美儿童的阅读调查称,中国儿童能够独立阅读的年龄,比美国儿童晚了4年,阅读量仅及美国儿童的1/6。功利性阅读,正在败坏着中国孩子的阅读品位和胃口,甚至可能造成他们对读书的怨恨。长大成人以后,终于有可能摆脱功利阅读的他们,要么干脆远离书籍,要么青睐快餐读物。
一项针对上海部分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调查说,43%的孩子“写不出”中国和外国著名作家各一位的名字,另有5%表示知道的孩子,却填出了爱迪生、爱因斯坦、徐根宝;就是填写正确的孩子,也只是从课本上而不是从自己的阅读经验中了解大师之名……
我们真的愧对4月23日,这个全世界读书的节日!
那么,究竟是什么,在消解中国孩子阅读的乐趣以及对大师的尊重?
我们可以继续谴责应试教育的无孔不入,也可以谴责浮躁而急功近利的生活方式。问题在于,每一个人都在指责,同时却都在心安理得:大环境如此,我们无能为力。
我们,真的无能为力吗?
如果是有决策权的领导干部,能不能反思一下,我们真的重视孩子的教育了吗?何以各地都热衷建豪华的楼堂馆所,而所费无几的社区图书馆却长期付诸阙如?
如果是出版界人士,能不能反思一下,儿童书籍的贪大求贵、愈演愈烈的跟风炒作,是否也对消解阅读习惯、败坏阅读品位推波助澜?
如果是教师,您有没有用作业“侵占”过孩子们的“阅读课”,是否没收过孩子的课外读物?如果是家长,您有没有检点过自家的书橱,是否应试读物占了一大半,而且还在不断地给孩子买进家门?如果您是学生,有没有反思一下,是不是过于亲近电子游戏而远离图书?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或多或少地为书香的渐渐消散,担着一份责任。
据说,世界读书日源起于勇士乔治屠龙救出公主,公主赠书以报的故事——看来,今天的国人,要想从书籍中获得知识与力量,要想用阅读改变人生,可能先得做一次“勇士乔治”,挑战使我们的心灵逐渐荒芜的功利之魔,以解救美丽芬芳的书香……(李泓冰)
来源: 人民日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