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读书氛围 政府大有作为
杨光志

重庆市一项市民基本素质调查显示:33.39%的人表示在业余生活中有读书习惯,表示“偶尔有”的占25.83%,两项之和可达60%左右,由此得知,重庆有六成市民有读书习惯。(时代信报4月23日头版头条)
在第十二个世界读书日到来、第17届全国书市在重庆市举办的现实背景下,营造一种全民读书的氛围借以造势,此项调查用心良苦,难能可贵。但对于六成市民有读书习惯的说法,笔者认为值得商榷,尤其是将“偶尔读书者”与“习惯读书者”归类,这本身就犯了常识性错误。不过,尽管这一数字统计有瑕疵,它却也显示出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问题:与互联网在中国的迅速普及形成明显反差,国民的读书习惯呈现下降而不是上升趋势。
来自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的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六年持续走低,从2005年以来已经低于50%,中国人每人每年平均读书不足5本。另有调查显示,中国孩子年阅读量5000字,而美国孩子的年阅读量是3万字。

厌学抬头、新读书无用论大行其道,无异于一个民族对于奋发精神的自弃,这是极其危险的。
其实,让读书之风盛行,为国民阅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重庆市委书记汪洋说,少些应酬,多读些书——如果对此语再作深层解读,我们还可将倡导读书的意义进一步延伸到“取缔不必要的政务应酬”,向“大吃大喝”索要官员素质、索要政治文明这一层面。
为了营造全民读书氛围,政府文化管理部门有必要摆正位置——这里所指的摆正位置范围包括:其一、对“附庸风雅”者不必打压。虽然易中天于丹们对国学经典的戏说、图说、水煮清蒸说等等皆有学术娱乐化的副作用,但谁也不能否认,这类“文化快餐”在相当程度上也起到了普及传统文化的作用。至于学术上的瑕疵,只要能以理服人,控制在学术研讨的范畴内,甲方乙方,任其继续热闹无妨。毕竟,半坛醋比没有醋好。而无知者所显现的无畏则于经济发展无补,于社会治安更有极大的危害性。其二、对粗野庸俗不鼓励——包括身体炒作、病态追星、低级趣味之类的反文化现象,如果没有媒体推波助澜,网络上把肉麻当有趣的姐姐妹妹们会如此“性致勃勃”吗?政府在这一类病态文化出现之时,应该组织知识界予以及时“狙击”,提醒媒体对其踩上一脚刹车。其三、让科学知识对蒙昧的扫荡更为有力。政府应经常举办各种各样的送文化下乡活动,大力提倡民间馈赠书籍给贫困山区希望小学的活动。城镇社区图书馆的布点、藏书,乃至有效管理,都应纳入对地方文化官员的政绩考核指标。

位置摆正了,政府就可以积极主动地介入健康的文化活动,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有所为有所不为。唯其如此,我们方能在笑纳物质文明硕果的同时,收获精神文明的百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