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昔日英雄国家态度 |
分类: 时事评论 |
杨光志:为牺牲老兵送上国家的敬意
杨光志
“被当作烈士50年,老兵还活着”在重庆媒体的系列报道,又有续篇——“烈士”胡金海老人正在设法筹集路费前去湖北赤壁为战友扫墓。(《重庆商报》3月22日)
报道中,有两处字眼,尤其刺痛了我——一是,这位曾参加上甘岭战役的重庆籍“烈士”,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志愿者联合全国多家媒体,在李家沱找到的;第二就是,他正在设法筹集路费,盼望获得好心人资助!
志愿者的行动无疑是感人至深的,在一派“世风日下”的叹息中,中国需要这种民间的力量。常言说,红旗是用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的,共和国的大厦是用先辈们的生命奠基的。某种意义上,一个国家的宏大历史就是靠这些看视平凡缈小的老兵构成的,他们需要被人铭记。
而仅靠民间力量寻访“老兵“、“英雄”,其力度和范围是远远不足以安慰我们对于过去光荣历史的缅怀和对于被遗忘的英雄的敬重。放眼其他国家,比如,前苏联很重视二战老兵的寻访工作,并持之以恒,为寻访到的仍健在的老兵补授勋章;美国,他们把为国捐躯的士兵遗骸安葬在国家公墓,克林顿总统出席在越南移交美军士兵遗体的仪式……撇开其所发动战争的正义与否不谈,他们那种对于“子民”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至少我们要让这些老兵、英雄们觉得,他们对于国家的牺牲,是值得的,国家没有忘记他们。
轻启历史之门,抖落岁月尘埃,几个老兵的姓名牵起一串串的回忆,一串串的回忆承载着一段历史。他们的激情和事迹打动了我们,演变为一个富有强大精神内涵的符号。它们对一个民族信念和意志的支撑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日益清晰。
对英雄的礼赞与纪念应该成为我们的传统。重温光荣与梦想,目的就是要坚定和平的信念,缅怀过去,开创未来。在这方面,国家应该成为最主流的力量,而不是只靠民间的热情来微弱地推动。在这个意义上说,让一个老兵无路费去祭奠自己的战友,是善良的心灵不可承受之重,是我们的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