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地震善款审计常例款物信心汶川杂谈 |
分类: 杂谈 |
截至6月16日,全国共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总计457.32亿元。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最近一期的调查数据显示,95%的被访者声称以各种方式援助过汶川大地震灾区,但有6成的被访者担心善款被挪用,5成的人希望能公开善款的用途。审计署的一组数据或许能给公众信心:截止目前,共有近万名审计人员正在对18个中央级单位、240多个省级单位、370多个地市级单位、2500多个县级单位进行审计,审计覆盖了重点地区和主要环节。这也是我国审计部门第一次对突发事件进行全过程的跟踪审计。和传统的事后审计相比,过程跟踪审计更能在资金使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向资金使用部门提出整改建议。但也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救灾的资金和物资总是变动的,审计的工作量很大。
我们不啻以最不好的推测来看待善款的使用,但是以往的经验和本次审计暴露出来的问题仍然让我们信心不足。中国工商银行绵阳涪城支行用“抗震救灾特别费”为本行职工购买名牌运动鞋,河南省安阳县工商业联合会主要负责人擅自将27.11万元捐赠资金用于购买救灾物资,这些事件虽然在赈灾款物的使用中只属于极个别现象,但在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同支援灾区的时候,捐款人付出爱心被如此践踏,实在是人神公愤的事情,对广大捐款人的信心也是一个打击。虽然赈灾善款被挪用只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但是谁能保证自己的爱心被糟蹋呢?
审计发现漏洞不应该是最终目的,最终的目的应该是通过完善的制度和合理的手段来完全截断伸向善款的黑手,确保所有的爱心都能真正用到灾区人民身上,而不是被某些人中饱私囊。
不只是此次汶川地震的善款,其他的公益事业和公益组织的善款也应该形成制度性的审计制度,让每笔善款都有明确的源头和去处。这样才可以增强捐款人的信心,促进我们的公益事业合理发展,并让更多人的爱心能够有奉献的机会。
欢迎看看丁香和晴空的其他杂谈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