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0年9月刊:高原传统御雷术

(2010-10-19 09:16:40)
标签:

桑旦

华文

宋体

雷电灾害

西藏人文地理

杂谈

高原传统御雷术
撰文、摄影|王元红


西藏雷电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出四五倍

 

   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西藏雷电发生的频率要高出四五倍,年平均雷暴日介于57.1天至78.8天之间2005年,中国科学院、西藏自治区气象局和日本某大学的专家就西藏的雷电进行了详细观测,数据表明,西藏是我国的强雷暴区,拉萨的年雷暴日数达到90多天。

    西藏的雷电与内地其他地方有很大的区别,多为云闪(云内部或云与云之间的闪电),云地闪(云与地面之间的闪电)相对来说比较少。但因为西藏的海拔较高,处于大气对流层的中部,所以云闪的危害性也不能忽视。

西藏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因雷击而造成的人员伤亡、火灾、停电、信息系统毁坏等事故。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西藏发生雷电灾害700余起,人员伤亡30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8亿元,1万余头(匹、只)牲畜被雷击死亡,3000亩森林因雷击造成火灾。
http://1812.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10/10/19/9/5/u53771355_12c782b194dg215.jpg

  200882719时至20时左右,拉萨市民听到巨大的雷鸣声,感觉雷电很近。闪电光芒很耀眼。随后,一些单位出现停电、电脑故障和监控设备等不能正常使用的情况。在一些设备仪器上出现打火花、焦灼现象。其中某单位因雷击中配电箱,致使线路短路,造成火灾。在调查住宅受灾群众过程中发现:也是在耀眼闪电和巨大雷鸣后,家电设备出现不正常情况。电脑、电视不能正常工作,屋内电话、电源插座及灯具等存在不同程度损坏,部分居民小区停电。但奇怪的是,在事发时,屋内电话、电源、闭路线等均未断开,在被损坏设备上没有发现被雷电直接击中的痕迹。

经典的记载和民间的认识

  《五部遗教》是西藏古代吐蕃王朝时期的断代史,相传成书于公元8世纪,其中关于雷电有这样的记载:海水蒸发后漂浮在上空可以生成云,而在云里的大钟(地、水、火、风为四种基本元素,从此四种元素,形成一切色法,名为钟;其体广为一切色法所依附处,其极微尘普遍存在于一切色法集合体中,名大,合称为大钟。)相互接触后产生闪电,元素猛力碰撞后可以产生雷鸣,强度进一步增强发生打雷现象,真如火刀和石头碰撞一样,从而生出火花来。

   《小桑烟如意宝》相传是莲花生大师的作品,该书只有五六页,主要介绍的是藏传佛教的仪轨中如何煨桑等方面的仪轨。其中记载:……烟的原因从哪里来?桑烟的原因从天上来,其父是空中响的雷,其母是空中闪的电,其子是烈马雪花石,是大海的水泡,有良药的功效,用香气来去除污垢。

    西藏自治区防雷办高级工程师桑旦说,长期居住在这块高原上的藏民族,他们在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防御雷电灾害的技术,这些技术对当今的防雷工作还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桑旦说,除少量经书里的记载这外,关于雷电的产生是由云底的负电和地面的正电相结合而形成,藏族百姓在这方面的基本认识与现代的理论几乎完全吻合。老百姓口中很早就流传:父到天上做雷,母到地上接雷的口头谚语,说明他们看见了天上和地面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并将正电和负电形象地称为公电母电

了解西藏历史的人都知道,苯教是西藏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的一些教理和教义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包含着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探索和总结出来的一些实践经验。桑旦说,在对农牧民的走访中发现,一些对于雷电的简单的、初步的认识借助于当地的苯教在广大农牧民中流传,起到了很好的普及作用。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料的欠缺,到底哪些是佛教教义,哪些是民间的实践和探索,至今已不能辨别清晰。但是在很早以前藏族民间就开始对雷电有所认识并进行防护,却是大家都承认的事实民间的防雷技术.
   
桑旦介绍,西藏的雷电灾害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牧区发生得更为频繁。民间流传的防雷技术中,在海拔4000米的地方也最为集中和普遍。具体的防护方法因地制宜,不同地区的人们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办法防御雷电灾害。
 
   
有一些防雷措施可能是属于农牧区独有的,比如:

  
抛针防雷──在海拔4000米以下的半牧区,一些人们外出时身上会带着很多根长针,这些针是由金属做成的。雷雨来时,人们先将针在头发里摩擦一会,当天上开始闪电时,再抛出去,嘴里还不停地念着咒语:雷电啊,你打到小丑身上去吧。
有时候,几个放牧的在一起,把随身携带的针集中插在一个比较高的地方,然后让人和牲畜待在地势比较低的地方,也能够起到防御雷电灾害的效果......节选,详细内容请关注《西藏人文地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