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9年7月刊:阿里康村

(2009-07-06 12:01:36)
标签:

宗教

哲蚌寺

僧人

色拉寺

阿里

康村

http://1854.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7/6/11/28/122fb018dfdg215.jpg
 阿里康村
 撰文:魏毅

    康村是藏文khang-tsen的汉语音译,作为藏传佛教寺院中的基层组织,《藏汉大辞典》对其的解释是:“寺庙中大体上依僧徒来源家乡地区划分而成的僧团单位。”阿里康村,顾名思义,就是以阿里籍僧人为主体的僧团单位。
    作为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中心,拉萨三大寺一向以高质量的经学教育吸引着藏区各地的僧侣。随着17世纪末甘丹才旺将阿里纳入西藏地方政府的版图,格鲁派的势力借助政权的力量在阿里强势扩张,在宗教的中心与边缘之间,康村作为寺院中的基层组织,扮演着传承通畅的枢纽角色,色拉、哲蚌和甘丹三座寺院中,遍布着与阿里有关的康村:
    色拉寺切札仓:古格康村、桑噶康村、比图康村、达莫康村、巴底康村(亦有记载作巴底米村)
    哲蚌寺果芒札仓:巴底康村、阿里康村
    哲蚌寺洛色林札仓:比图康村、古格康村
    甘丹寺夏孜札仓:阿里康村
    甘丹寺绛孜札仓:巴底康村、阿里康村(后均解散)
    康村繁盛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来自阿里的僧人不辞辛劳,经过长途跋涉前来求经的虔诚,当拉达克地区的僧人被问及为什么要去拉萨求学时,他们的回答是:“因为最好的宗教教育可以在拉萨的大寺庙里获得”,有幸去拉萨求学的拉达克僧侣都带着怀旧之情铭记那段时光。
    并非每位阿里僧人都有前往上述这些康村的机缘,这部分得以在最高学府深造的僧侣,在回到阿里之后,往往会受到原寺庙较高的礼遇。我们在札达的托林寺遇见三位从色拉寺巴底康村学经归来的僧人,虽然未经正式任命,但他们俨然已经成为每天上午集体诵经时的领经师,其他的僧人们都在模仿他们从色拉寺学来的独特的诵经腔调;而三位僧人从色拉寺带回的经书,也成为整个托林寺竞相传阅的珍本。
    如同阿里三围诸国之间的纠纷不断,这些代表阿里不同地域的康村之间,除去同乡之谊,也不乏争执。例如哲蚌寺中既有僧源地较为宽泛的阿里康村,招收来自阿里、拉达克和桑噶的僧人,也有限定严格的比图康村,只招收来自拉达克比图寺以及属寺的僧人。苏格兰藏学家马丁·米尔斯博士在进行人类学调查时就遭遇了这样一件趣事:
    阿里活佛只身从阿里来到哲蚌寺,依照惯例请求进入比图康村,康村管家见他衣衫褴褛,并不理睬。阿里活佛请求管家书写一份拒绝的确认信,以便可以进入其他康村,傲慢的管家懒得搭理,顺手扔给他一团糌粑(糌粑上的手印可以看作确认拒绝的标志)。可怜的阿里活佛拿着糌粑团在哲蚌寺四处游说,最终被阿里康村收留,以一名普通僧人的身份开始了学经生涯。
    故事的结局颇有戏剧性,龙王(抑或水妖)为阿里活佛打抱不平,施法让麻风病肆虐哲蚌寺,最终在护法神的指认下,阿里活佛的真实身份终于得到承认和尊重。
    没有必要考证故事的真实性,因为这一类型的故事存在太多的翻版。故事的意义只有一个:背井离乡的僧人,必须忍受更多的孤独与误解,才有求得真经的机缘。而阿里康村在此过程表现出的人性关怀,也正是乡土观念旗帜下人类本能性的聚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